乌参悟道丨每周三药淡豆豉
每周三药之第二十六味 ——淡豆豉 药典之言 淡豆豉(香豉、淡豉) 苦、辛,凉。归肺、胃经。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1.感冒,寒热头痛 2.热病烦躁胸闷,虚烦不眠 煎服,6~12g。传统认为,本品以桑叶、青蒿发酵者多用治风热感冒,热病胸中烦闷之证;以麻黄、紫苏发酵者,多用治风寒感冒头痛。 无 饮片辨识 ——淡豆豉 本品呈椭圆形,略扁,长0.6~1cm,直径0.5~0.7cm。表面黑色,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香,味微甘。 (1)取本品1g,研碎,加水10ml,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数分钟,滤过,取滤液0.5ml,点于滤纸上,待干,喷以1%吲哚醌-醋酸(10:1)的混合溶液,干后,在~℃加热约10分钟,显紫红色。 (2)取本品15g,研碎,加水适量,煎煮约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淡豆豉对照药材15g、青蒿对照药材0.2g,同法分别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淡豆豉对照药材溶液各10~20μl,青蒿对照药材溶液2~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甲酸乙酯-甲酸(5: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分别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名家之言 1.《纲目》: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署,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 2.《本草经疏》:豉,惟江右谈者治病。《经》云,味苦寒无毒,然详其用,气应微温。盖黑豆性本寒,得蒸晒之气必温,非苦温则不能发汗、开腠理、治伤寒头痛、寒热及瘴气恶毒也。苦以涌吐,故能治烦躁满闷,以热郁胸中,非宣剂无以除之,如伤寒短气烦躁,胸中懊憹,饿不欲食,虚烦不得眠者,用栀子豉汤吐之是也。又能下气调中辟寒,故主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3.《本草汇言》:淡豆豉,治天行时疾,疫疠瘟瘴之药也。王绍隆曰:此药乃宣郁之上剂也。凡病一切有形无形,壅胀满闷,停结不化,不能发越致疾者,无不宣之,故统治阴阳互结,寒热选侵,暑湿交感,食饮不运,以致伤寒寒热头痛,或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甚至反复颠倒,心中澳憹,一切时灾瘟瘴,疟痢斑毒,伏痧恶气,及杂病科痰饮,寒热,头痛,呕逆,胸结,腹胀,逆气,喘吸,脚气,黄疸,黄汗,一切沉滞浊气搏聚胸胃者,咸能治之。倘非关气化寒热时瘴,而转届形藏实热,致成痞满燥实坚者,此当却而谢之也。 4.《本经疏证》:豆鼓治烦躁满闷,非特由于伤寒头痛寒热者可用,即由于瘴气恶毒者亦可用也。盖烦者阳盛,躁者阴逆,阳盛而不得下交,阴逆而不能上济,是以神不安于内,形不安于外,最是仲景形容之妙,曰反复颠倒,心中澳憹。惟其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正可以见上以热盛,不受阴之滋,下因阴逆,不受阳之降,治之不以他药,止以豆豉栀子成汤,以栀子能泄热下行,即可知豆豉能散阴上逆矣。 5.《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6.《药性论》: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除烦;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疮;煮服,治血痢腹痛。 7.《日华子本草》:治中毒药,疟疾,骨蒸;并治犬咬。 8.《珍珠囊》:去心中懊憹,伤寒头痛,烦躁。 9.《纲目》: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癍,呕逆。 10.《本经逢原》:以水浸绞汁,治误食鸟兽肝中毒。 11.《会约医镜》:安胎孕。 相关汤剂 葱豉汤 银翘散 解肌透痧汤 加减葳蕤汤 三黄石膏汤 桑杏汤 藿朴夏苓汤 连朴饮 临床配伍 1、与葱白同用,可用于风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等症。 2、与栀子同用,可用于外感热病,邪热内郁胸中,心中懊憹,烦热不眠等症。 说明:以上资料来源于中药学课本、中药饮片辨识基本技能实训、网络资料。 图文:刘骐瑞 策划:学委团队 审核:张阳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yp/13676.html
- 上一篇文章: Hello我叫桂圆仔,第一次见面请多多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