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肖师学中医专栏望舌诊断之神技
跟肖师学中医.03.14年第16期 升降散,是杨栗山由赔赈散变化而来,对于赔脤散,张良佐评价说“此药计重一钱八分二厘五毫,下咽即苏,半日全愈,全活者不可胜计” 这描述的是什么?是临床效果! 用现代医学看,药需入胃,吸收进入血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方能见效果,无法理解“下咽即效”,认为是吹牛,然而事实确实如此,好几个病人跟我讲过“下咽即效”现象! 杨栗山说:晋之后的温病学都是伪学,这话伤人面太广了,因此人们都不提他! 然而有识真金者,蒲铺周捧着杨栗山的十五方,成为著名中医学家! 那些不爱听杨栗山之语的人,依然是凡夫俗子。 为何杨栗山说晋之后的温病学是伪学? 因为都用伤寒法清下阳明呗,病轻者可以,热毒至深时不行了,这是因为热毒降则郁呀! 降则郁,郁则热邪未烬矣,这咋办?扬之则越,同时发扬呗,则郁热外泄,即辛凉宣透。 “扬之则越,降之则郁”,故降之,兼以扬之。妙极了!于是杨栗山拿下烈性传染病! 温疫包括烈性传染病,温疫概念比烈性传染病概念大! 下咽即效,我曾经截图发到群里一次,都看见了吧。 杨栗山说,刘河间治温病的双解散对,之前的人说的都不对,他采纳了,又采纳了吴又可的“下之不厌早”,再采纳了赔赈散,创立十五方而大获成功! 升降散,升则解表,降则解里,虽然名叫升降,但是也有双解之义。 与刘河间的双解散并驾齐驱,本来就是取双解散之意。 双解散有个缺点,用麻黄太热! 用调胃承气汤只降,降则郁,这不行,咋办? 合升降散,又有湿,咋办? 再合六一散,这就是杨栗山的“增损双解散”,为十五方之一。 伤寒病,是感受风寒之常气,郁在外而见表证,自外传于内,非辛温之药,何以开腠理而逐寒邪? 温疫病,是感受温邪之杂气,郁在内,由内达于外而见表证,若用辛温解表,是为抱薪救火。 《内经》内外五原则说“由外之内者,调之外。由内之外者,调之内”。 温疫是“由内之外”者,侧重调内,调外用辛凉宣透。 杨栗山说了一句真经——晋以后的温病学都是伪学,却得罪了一大批人! 一直到刘河间的《伤寒直格》才纠正过来,但是刘大师没讲透。 也不想一想,没有真知灼见,岂能当金元四大家吗?! 郁热由内达外而见表证,却认为是外寒内热,效果不好,超大剂量用石膏,还振振有词呢! 刘河间认识到了是火郁,一是没论述透,二是解表用麻黄,杨栗山接力,都完成了。 《复习?望舌诊断之神技》 《难经》说:“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舌而知之的技术讲述于下: 一, 无论是淡紫舌、还是青紫舌,或者是红紫舌,凡是舌质颜色中含有“紫”色,都主瘀血。 有瘀血则经脉中的血液运行不畅通,供给五脏六腑的血液不足,导致五脏六腑功能减弱。 治瘀血证主要是消除形成瘀血的原因。 瘀血形成的原因有虚寒,气虚,气滞,热盛,痰湿。 从舌上除了能看出有瘀血之外,还能看出形成瘀血的原因,分述于下: 1,如果是由虚寒(阳虚)形成的瘀血,舌质除了紫之外,还会有虚寒的迹象,可见舌质“青”或”淡白”。青色或淡白是原因,紫色是结果,最终形成青紫舌或淡紫舌; 2,如果是由热盛形成的瘀血,舌质除了紫之外,还会有热的迹象,可见舌质“红”。红色是原因,紫色是结果,最终形成红紫舌; 3,如果是由痰湿形成的瘀血,舌除了舌质紫之外,舌苔还会有痰湿迹象,可见舌苔“腻”。苔腻是原因,紫色是结果,最终形成舌苔腻的紫舌; 4,如果是由气滞形成的瘀血,舌除了舌质紫之外,舌还会有气滞迹象,可见舌两边厚钝,有“肿”的感觉。两边厚钝是原因,紫色是结果,最终形成舌两边厚钝的紫舌。 5,如果是由气虚形成的瘀血,除了舌质紫之外,舌还会有气虚迹象,可见舌两边有齿痕。 二, 全舌青紫,并且苔腻。 舌质青证明有虚寒(阳虚),舌苔腻证明有痰湿,此为虚寒(阳虚)和痰湿复合因素导致血瘀,使舌质出现紫色,最终形成青紫舌。 举一反三,摸脉不但能摸出血瘀,也能摸出血瘀的原因,例如:脉涩主血瘀,如果是热导致的血瘀,脉涩的同时还数。 其余的您自己整理好,烂熟于胸,这叫先胜,之后到临床上摸脉,这叫后战,先胜后战必赢也! 我都干完了,我把您带懒惰了,我之过也! 杨栗山与绮石先生有个共同的点,都是师前人之意,而不用其方,取得了名垂医史的杰出成就! 杨栗山的“增损双解汤”,就是取刘河间的“双解散”之意,他为何这样做? 因为看出缺点与不足了呗。 郁热经治疗后,判断已经外透的标志: 1,脉由沉伏逐渐浮起,由细小逐渐洪滑数大且兼和缓之象。 2,舌由绛紫而干转红活而润。 3,四肢由逆冷转暖。 4,神志由昏昧转清。 5,由无汗转出汗。 某男,3岁,在外玩耍出汗受风寒,当夜恶寒发热,头痛,曾服板兰根冲剂,肌注青霉素,第四日仍高热达40度,阵汗,脉沉而躁数,舌质红。 1,分析辨证:《医碥》说:“外感则寒热齐作而无间”,病人恶寒发热属于“寒热齐作而无间”,主外感表证。脉沉而躁数,舌质红,主内有都热。 2,诊断结论:外感表证,兼内有郁热。 3,治疗方法:辛凉解表,祛内郁热。 4,施治方药:僵蚕8克,蝉蜕3克,姜黄4克,大黄2克,豆豉9克,炒栀子6克,连翘15克,薄荷5克。两剂,每日一剂,分三次服,水煎服。 5,治疗效果:服三次即汗出,第二天早晨热退病除。 不是细菌致病,故抗生素无效。(都说西医科学,也是乱治),虽然用了清热解毒药,但是降则郁,解不了郁热。用两个升降剂豆鼓汤与升降散,问题就解决了。 表证,有汗桂枝汤,无汗麻黄汤,如果千篇一律这样,就麻烦了。 阵汗,这是不是“有汗”? 记牢使用升降散的原则,我讲过了。中医干事非常讲究原则! 杨栗山说:温病(指温疫)得天地之杂气,由口鼻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散漫不收,去而复合,受病于血分,故郁久而发。” 说明以下几点: 1,邪气不是从表入的。 2,受邪气未必当时发病。 3,是血分证,郁久了发病。 发病先见表证,表中之邪,不是从外入表,郁在表中,而是郁热由内达外过程中,郁在表中了。 解表不是将邪赶出去,是给邪以出路。伤寒解表是将表中之邪赶出去。 因此,治温疫怕表气郁闭,辛凉解表是非常重要环节,杨大师只列了恒久不变的两味药僵蚕与蝉蜕,根据具体情况加味,由咱们来定。 邪气阻气机运行,使阳郁化热,产生郁热,因此逐邪是治温疫第一要义。杨大师只列了一个恒久不变的大黄。 血分证,用姜黄。 现代医学说传染病有潜伏期,这与杨大师讲郁久发病一致。 郁热内伏的典型症状是外寒内热,最易误诊!用麻杏甘汤,第一错是解表热上加热。第二错是用石膏使郁热冰伏,更郁热了。 杨大师的传世之作,放在那了,人人可见,不去看。专听凡夫俗子乱嚷嚷,犯傻呢! 杨大师这套医术,打个比喻,室内毒气重,开窗(解表),开门(逐下),还有个空气加速循环机(升降散),室内的毒气立刻没有了。 杨栗山,是将吴又可的“下法是逐邪,不仅是泻大便”拿来,将《二分析义》的赔赈散拿来,将刘河间的“怫郁”拿来,整合到一体,形成治温疫疗效显著的一套医术,与伤寒一缕关系都没有! 伤寒病与温病截然不同,伤寒病是感受天地之常气,风寒从肌表入,由气分传入血分,治疗以解表为第一要义。 温病是感受天地之杂气,邪毒从口鼻入,由血分而发出气分,治疗以逐秽浊为第一要义。 伤寒与温疫之异: 病因:伤寒是常气,温疫是杂气。 途径:伤寒是从皮肤入,温疫是从口鼻入。 传变:伤寒由外传内,自气分传血分。温疫由内达外,自血分传气分。 病位:伤寒是六经,温疫是中焦。 治法:伤寒解表是第一要义,温疫逐秽是第一要义。 可见伤寒与温疫天地之差。例如同是潮热手足出汗,伤寒用大柴胡汤,而温疫用增损大柴胡汤。 人身之病不出六经,这话一点意义都没有。那我可以说人身之病不出表里。 弄清楚伤寒与温疫,既不会乱用辛温药,也不会乱用苦寒药。 该用什么就用什么。 否则陷入乱批判怪圈,伤寒批温病乱用苦寒,温病批伤寒乱用辛温。 弄清楚伤寒与温病之异,既精“下不厌迟”,又通“下不嫌早”,成为下法之高人,可治大病! 杨栗山,就是这样的古今第一高人! 学中医,不要当“瞎子摸象”典故中的瞎子。 现在许多讲经方的人,其中一类人是根本就不知杨栗山,另一类是不敢提杨栗山。还有一类人是真正高手,讲经方,又大讲杨栗山。 坚决好好学《伤寒论》,这是基础,否则人家讲温病,听不明白。 讲述丨肖春宏恩师 整理丨林佳明 编辑丨林佳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yx/19209.html
- 上一篇文章: 广州这5间地道农庄,食过就get到大自然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