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药知识之淡豆豉解表药
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http://m.39.net/pf/bdfyy/xwdt/ 拼音DànDòuChǐ 别名香豉(《伤寒论》),淡豉(《纲目》)。 出处《本草汇言》 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子经蒸罨加工而成。 性状干燥品呈椭圆形,略扁,长0.5~1厘米,宽3~6毫米。外皮黑色,微有纵横不整的皱折,上有黄灰色膜状物。外皮多松泡,有的已脱落,露出棕色种仁。质脆,易破碎,断面色较浅。有霉臭,昧甘。以色黑、附有膜状物者为佳。 性味苦,寒。 ①《别录》:"味苦,寒,无毒。" ②《千金·食治》:"味苦甘,寒,涩,无毒。" ③《珍珠囊》:"苦咸。" 归经入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 ②《本草经解》:"入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手少阴心、手少阳三焦经。" ③《要药分剂》:"入肺、胃二经。" 功能主治解表,除烦,宣郁,解毒。治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 ①《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②《药性论》:"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除烦;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疮;煮服,治血痢腹痛。" ③《日华子本草》:"治中毒药,疟疾,骨蒸;并治犬咬。" ④《珍珠囊》:"去心中懊憹,伤寒头痛,烦躁。" ⑤《纲目》:"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癍,呕逆。" ⑥《本经逢原》:"以水浸绞汁,治误食鸟兽肝中毒。" ⑦《会约医镜》:"安胎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剂。外用:捣敷或炒焦研末调敷。 注意①《药性论》:"得酰良。" ②《本草经疏》:"凡伤寒传入阴经与夫直中三阴者,皆不宜用。" 各家论述1.《纲目》: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署,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 2.《本草经疏》:豉,惟江右谈者治病。《经》云,味苦寒无毒,然详其用,气应微温。盖黑豆性本寒,得蒸晒之气必温,非苦温则不能发汗、开腠理、治伤寒头痛、寒热及瘴气恶毒也。苦以涌吐,故能治烦躁满闷,以热郁胸中,非宣剂无以除之,如伤寒短气烦躁,胸中懊憹,饿不欲食,虚烦不得眠者,用栀子豉汤吐之是也。又能下气调中辟寒,故主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3.《本草汇言》:淡豆豉,治天行时疾,疫疠瘟瘴之药也。王绍隆曰:此药乃宣郁之上剂也。凡病一切有形无形,壅胀满闷,停结不化,不能发越致疾者,无不宣之,故统治阴阳互结,寒热选侵,暑湿交感,食饮不运,以致伤寒寒热头痛,或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甚至反复颠倒,心中澳憹,一切时灾瘟瘴,疟痢斑毒,伏痧恶气,及杂病科痰饮,寒热,头痛,呕逆,胸结,腹胀,逆气,喘吸,脚气,黄疸,黄汗,一切沉滞浊气搏聚胸胃者,咸能治之。倘非关气化寒热时瘴,而转届形藏实热,致成痞满燥实坚者,此当却而谢之也。 4.《本经疏证》:豆鼓治烦躁满闷,非特由于伤寒头痛寒热者可用,即由于瘴气恶毒者亦可用也。盖烦者阳盛,躁者阴逆,阳盛而不得下交,阴逆而不能上济,是以神不安于内,形不安于外,最是仲景形容之妙,曰反复颠倒,心中澳憹。惟其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正可以见上以热盛,不受阴之滋,下因阴逆,不受阳之降,治之不以他药,止以豆豉栀子成汤,以栀子能泄热下行,即可知豆豉能散阴上逆矣。 5.《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6.《药性论》: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除烦;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疮;煮服,治血痢腹痛。 7.《日华子本草》:治中毒药,疟疾,骨蒸;并治犬咬。 8.《珍珠囊》:去心中懊憹,伤寒头痛,烦躁。 9.《纲目》: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癍,呕逆。 10.《本经逢原》:以水浸绞汁,治误食鸟兽肝中毒。 11.《会约医镜》:安胎孕。 摘录《中药大辞典》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yx/13677.html
- 上一篇文章: 专家解答沙糖橘收花后喷什么药好龙眼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