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我们说过了被称为“呕家之圣药”的生姜,本篇就来认识一下与“发散风寒药”相对的另一类解表药:“发散风热药”。这类药物同样适用于解除体表的症状(如发热,起疹,表证的头痛、喷嚏、咽干、咳嗽及皮肤红肿等),但与发散风寒药不同的是,它们药性都会偏于寒凉,所以适合于疏散风热。

以菊花、淡豆豉为代表的发散风热药

家庭常见的发散风热药比较多,比如薄荷、桑叶、菊花、淡豆豉、葛根(即广州菜市场可见的粉葛)等,而医生临床应用当中用途最为广泛的当属柴胡(因它在解表之外,更有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效)。考虑家常应用的简便性,本文选择菊花及淡豆豉作重点介绍。

在这些药物当中,菊花因为常用于冲泡花茶,而几乎人人熟悉,那大家觉得菊花有什么样的药效呢?我们再去看看《药性歌诀四百味》怎么说:

菊花味甘,

除热祛风,

头晕目赤,

收泪殊功。

详细地说,菊花在四气方面的属性是“凉”,在五味方面的属性是“甘”,它除却我们熟悉的清热解毒、清肝明目作用外,还有疏散风热、平抑甘阳而缓解眩晕的作用,并且对于目赤泪多的症状有很好的治疗功效。

菊花的使用方法,主要是泡水或随其他药物煎汤服用。泡水而用的这种用法,在中药学上叫做“泡服”或者“焗服”,适用于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者久煎易遭破坏的药物,由此也可见,解表药的家族成员是多么的不喜欢久煎。

常见的药用菊花有三种:

一为“黄菊花”,散风热功效最佳,以杭州所产最好:

二为白菊花,平肝阳功效更突出,安徽滁县的最好:

第三个是比较特殊的“野菊花”,功效主要在于清热解毒,可疗疔疮,因而,现行的中药学教材中将野菊花归入了“清热解毒药”的分类当中:

说完了菊花,我们再来说说淡豆豉,它的药性歌诀如下:

淡豆豉寒,

能除懊恼,

伤寒头痛,

兼理瘴气。

用现在的话说,淡豆豉性寒,味苦,能够解郁除烦,适用于感冒初起的寒热头痛,并可清除湿热瘴气。淡豆豉虽然被分类为发散风热药,但它的发汗力量比较弱,现代研究发现它健胃助消化的效用比较突出,并且会因为制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药性:

其一,用苏叶、麻黄(都是发散风寒药)同制,药性偏温。

其二,用桑叶(发散风热药)、青蒿(清热药)同煮,然后发酵,药性偏凉,清热效果更佳。

我们许多读者都可能用过“葱豉汤”,其中所配的豆豉就是药性偏凉的这种。因为葱白性热味辛,发表散寒,配以健胃清热的淡豆豉,犹如配合绝佳的狐狸尼克和兔子朱迪,一个走得通所有的门路,一个致力于解决内部问题并能助攻队友(淡豆豉自己也有轻微发汗功效,可增益葱白解表之能),对付发热恶寒、头痛烦热、饮食量减的轻微外感风寒最为得力。

药不能停,跟明月一起认家常中药系列

药不能停,跟明月一起认家常中药——之一,生姜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长按请







































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说明书
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jb/2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