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广东台山,一个年仅18岁男孩告别父母,来到深圳学厨艺。当时月薪只有60元,每月还要扣27元饭票钱,每天工作超过15小时,但他凭着坚毅、勤奋,得到师傅们的赞赏,并学到了香港一套先进的厨艺。年,他来到东莞,被虎门一家合资酒店聘为师傅。年,他被当时厚街美东大酒店聘为行政总厨。

  年,一心想做老板的他,借了5万元在厚街开了一家餐厅,可是由于经营不善,餐厅倒闭了。借来的5万元也赔了,5万元在当时来说可谓是天文数字,但他并没有被困难击倒,而是迎难而上,仅用了两年时间,就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年,他卷土重来,在涌口海月岩公园湖畔,开张新酒楼——海月食府。新开业的海月食府日益火爆,他决定开设几个分店,做成集团。然而,由于管理经验不足,用人不当等原因。年,几个分店先后倒闭了,仅剩下目前的海月食府。对此,他并不气馁,继续经营好海月食府,现在的海月食府已经是国家三钻酒家了。

  他叫余超常,今年51岁,从事餐饮业30多年,如今是国家级酒家酒店评审会评审员、香港美食家协会东莞区会长、东莞市餐饮协会副会长等。年,他还获得厚街镇餐饮业十大杰出功勋人士、高级烹调技师、高级营养师等等。

  人的味蕾是有记忆的,一道美味的菜,便会是一道温馨的记忆。余超常凭着超常的手艺,在每道菜品中“洒”上厚街的乡味、人情味、文化味,让人回味无穷。他的出品菜如同厚街朴实人家的生活一样,没有华丽的名字,什么煮什么就是菜的名字,而食材也是最常见最地道的。但即使吃着最简单的菜却能品出不一样的回忆。

  这是因为他在厚街坚持美食事业30年了,从来没有因为困难而离开过,他把美食作为一生的事业来打造的。这份坚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但是他做到了。“我首先是一位美食家,再是一位老板。”余超常说。

专心:做“厚街味”精品菜

“这里制作的菜都是精品菜,货真价实”

  日前,记者如约来到海月食府采访余超常时,他正忙着。记者被安排在一个房间里等着。热情的服务员一会儿端上厚街烧鹅濑粉,一会端上油条、红枣糕、马蹄糕等让记者品尝。据服务员介绍,厚街的烧鹅濑粉很出名,而他们店做得也非常有“厚街味”。“烧鹅濑粉光汤底就用了几十种材料熬制,这样煮出来的濑粉才够鲜味,配上我们自己烧的烧鹅简直是一绝。”记者品尝了一下烧鹅肉,皮脆、肉鲜、多汁。记者了解到,这里的烧鹅濑粉还曾经被有名的美食家这样点评过:手制烧鹅濑粉,汤浓而不腻,粉韧而不烂,烧鹅肉味丰腴,鹅肉与濑粉相配非常合拍,真正体现传统小食真谛。

  服务员还向记者介绍酒楼里的几道响当当的名菜,他们的名字很普通很实在,但用料非常讲究,分别有“咸猪骨焖鲍鱼”、“琵琶乳鸽”、“鱼丸萝卜浮皮”等,还有盆菜也是这里的拿手好菜。这里的点心也很出名,用靓红枣熬成的“鸡心红枣糕”、啖啖都有马蹄的“冰糖马蹄糕”、外皮松软内藏汁液的“安虾咸水角”、用传统方式发酵而成的“油条”等,都让人垂涎三尺。

  等了大约一个多小时,余超常终于忙完了。他告诉记者,以前这里经营的菜式有很多种,但是经过多年一步步的筛选,“现在这里做的都是精品菜,货真价实的。刚才你吃的‘安虾咸水角’还获过国家奖项的,当时国家评委给它的评价是‘外表平常,内涵丰富,回味无穷’。”

专业:33年学厨“探”美食

“18岁时为了生计而学厨,现在是为了追求理想”

  为了让记者拍好照片,余超常还亲自去厨房炒制了一碟腊肉炒荷豆椰菜花。看着刚新鲜出炉的菜,他感叹着那段学厨的日子。“我18岁的时候,是为了生计才学厨的,但是入了这行后,我发现自己的兴趣很大,后来做着做着,一转眼就做了33年了。现在的我做美食这行,更多的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且会一直把美食事业做下去。”

  他的理想是要成为一个超级美食家,尽管他现在已经被人认为是美食家了,但他觉得还要不断地学习。如今,国内能考的厨艺证书,余超常都考下了。但是,余超常还是坚持参加各种美食培训班等,他认为参加这些培训班,让他更好与来自各地的美食家交流经验,“学习就是交流美食的过程。”

  为了把学到的知识结合厚街的特色,做出更好的菜,余超常经常会花时间和厨师们一起探究菜品。“我几乎每天的凌晨1点才回到家中。回家前,我会坐在餐桌旁或者安静地思考菜品,或者与员工交流餐厅的运作。晚上是一个人思维最清晰的时候,所以,每天晚上我都会梳理下当天想到的东西或者餐厅存在的问题等等。”余超常说。在海月食府,余超常经常是最晚下班的一个人,他对美食很执着很认真。

专研:下村组访美食文化

“厚街每条村小组村民的口味,我几乎都知道”

  在厚街呆了30年,余超常可谓是一个“本地通”,对于美食,他甚至比本地人更了解各个村的人的口味。“21岁时,我成了厚街美东大酒店的行政总厨后,我交了很多厚街本地的朋友。”余超常回忆,当时来美东大酒店喝茶吃饭的人几乎都是厚街本地人。想要融入本地的文化,了解本地人的口味要求等等,余超常觉得要主动和本地人成为朋友。“我还经常去到本地人的家中吃饭,从中学到了不少地道的厚街菜。”

  因为当时在厚街比较有名,余超常经常被厚街各村的本地人邀请到家中做“上门宴席”。“大约在年至年,这几年,各村都很流行办‘上门宴席’,那时候我几乎走遍了厚街各个村。每次做完宴席,我就会和村民聊天。除了聊村的文化历史,我们聊的更多的是菜品。要咸一点或者淡一点的,甜一点或者要很甜,村民都会给意见我。所以厚街每条村的口味,我几乎都知道。镇中心区一带如河田、珊美等地方喜欢一点点甜,而涌口,由于位于咸淡水交界处,他们则喜欢很甜,这样可以很快解渴和补充体力。又如新围,由于村民是客家人,他们喜欢咸一点。”余超常说。

  早年的工作经验,让余超常不仅熟悉厚街人的口味,还懂得了不少厚街各种美食文化。以至于今天,在他出品的菜中,不仅有厚街味道,还有厚街的文化内涵。

专注:把精力放在后厨

“用心做的菜,色泽、味道,甚至颜色等都是上等的。”

  对于一间经营多年的酒楼来说,老总可能大部分都只   “我国的中医、中餐、陶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三样延续了中国文化,尤其是中餐,很受世界的欢迎。很显然,中餐菜受青睐,是因为人的因素,它是不可能工业化生产的。在传统餐饮业中,人是最关键的。人也是最复杂的,心情好的话,做什么都用心,反则很糟糕。”所以,余超常很重视出品部。他把他的酒楼比喻成一个金字塔,出品部是最底层的,而上面的是管理部、财务部等等,如果底层不扎实,那上面再好的管理都是白费的。“管理很重要,但出品是基础。”

专门:寻找本土美食记忆

“大部分人寻找记忆是从美食开始的”

  来余超常的酒楼喝茶吃饭的人,大约有一半以上是厚街本地人。对于他们来说,这里或者是这里的美食带给了他们不少美好的回忆。

  余超常的酒楼后面有一个大院子,院子里除了有一列围绕湖边的餐桌,在秋冬季节,你还会经常看到这里晒满了腊肠、腊肉、腊鱼、菜干等等。用好料,全手工制作的腊味经常引来不少闻香而来的客人。“以前厚街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做腊肠、腊肉的。而现在,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去学‘老手艺’。中老年人又忙着各种事,所以,能动手自己做这些的人是很少的。我在厚街呆了30年,在走村串户时,我学到了不少传统的手艺,如,这些腊肉、腊肠等都是我指导厨师做的。这些腊味不仅有厚街的‘老传统’味,而且,加上我用的是土猪,所以风味尤佳。”余超常说,尤其是在秋冬季的时候,他的腊味是最畅销的。很多厚街人都奔着“老传统”味而来,一煲简单的腊味饭足以让他们回味无穷。“大部分人寻找记忆是从美食开始的。海月食府在厚街已经开了20多年了,或许,这里能带给他们的是厚街的回忆,还有‘妈妈味’。”

  记者了解到,余超常的酒楼里有不少厚街人日常吃的家常菜,如姜丝蒸咸鱼仔、肉饼、豆鼓蒸鱼等等。

专属:坚守自己的美食事业

“创业有失败过,但不会气馁,今年有一个计划有一个构想”

  一路走来,余超常的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年,看着海月食府的生意日益火爆,他决定开设多家分店。“最辉煌的时候,我的分店多达6家,分布在石排、石龙、寮步、沙田等。”余超常感叹地说,可惜到了年,就只剩下现在的海月食府。“那时候拉的线太长了,管理上难以顾及,所以那些分店都倒闭了。”痛定思痛,余超常日常除了到处交流美食经验,还会上管理的课程。“分店倒闭后,我觉得酒楼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了,那时候我的想法是先把海月食府经营得更好一点,再谋求新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经营,如今,余超常的海月食府已经是国家三钻酒家了。今年,他觉得应该要求变了。“今年,我有一个计划和一个大胆的构想。”余超常介绍,因为海月食府的点心很受街坊的欢迎,知名度也高,所以今年约8月份,他打算在虹桥市场附近开一家‘外卖体验店’,让更多的人吃到海月食府的点心。“之所以有这个计划,是受厚街传统美食节启发的。在美食节上,我们的点心在短短1个多小时里全部卖光了。那时候我在想,我的点心应该很有市场。”而那个大胆的构想也是受美食节启发的,“这个构想是,把当天在美食节里做传统美食的手艺人都请到我的酒楼里,我免费给他们提供水电、冷气等,让他们在这里做美食,通过一些互惠的条件达到双赢。作为厚街比较传统而历史又悠久的酒楼来说,我觉得海月食府是一个很合适聚集厚街传统美食的场所。”

  不管他的计划是否成功,不管他的构想是否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余超常表示,不畏惧失败,在美食之路上再多的磕磕碰碰也是一种成长,他会一直坚持这份美食事业。“挣到钱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拓展其他行业,依旧在做美食;挣不到钱的时候,我依然坚守我的美食事业。在我的人生里,美食是伴随我成长的。”

■与香港美食家肥滔的缘分

“只要他来厚街

我们就一起探讨美食”

  余超常与香港著名美食家肥滔认识多年,并且非常“老友”。“五年前,我认识他后,因为大家的兴趣、看法都几乎是一致,所以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他告诉记者,他与肥滔一见如故,所以一有时间,他就与肥滔探讨美食,“有时候,他来厚街参加活动,我们都会聚在一起聊天,有时候,我也会去香港探望他。”

  余超常介绍,肥滔非常平易近人,而且乐于帮助人,“每次我在遇到制作美食上的问题时,就会打个电话去咨询他,而他也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都告诉我。”余超常说,肥滔是个非常认真的人,每次对我提出的难题都很细心解答。“

如果肥滔对我提出来的问题,他一时回答不上来。事后,他也会非常认真的探究,将自己所钻研出来的结果,打电话回复我。”余超常介绍,肥滔是一个对美食的要求非常高,力求完美的人,而恰恰自己也是此类人。

“例如清蒸鱼,而我一开始总觉得即使加了调味料的鱼蒸出来,依然不够鲜甜入味。后来打电话问了肥滔后,我才豁然开朗。因为他建议我,用汤汁来蒸鱼,可以将鱼肉的鲜甜味激发出来。”余超常说。

  “任何食材,都讲究新鲜。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话叫‘不时不吃’,意思是说不是这个时令出的食材都摒弃不要,不吃。自从我认识肥滔后,我对‘不时不吃’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余超常表示,他非常敬佩肥滔对每一道食材的要求,“肥滔对食材的新鲜度要求极其严格,他经常各地去寻找美食,每去到一个城市,他必去的地方是当地的菜市场。”余超常告诉记者,因为受肥滔的影响,他也开始研究时令蔬菜的营养搭配,“比如,夏天吃冬瓜、冬天吃萝卜,这些当季菜本身就比反季菜更营养、美味。”余超常介绍,如今他现在也喜欢一人去逛菜市场,寻找又新鲜又靓的食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jb/19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