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了

信仰的方式可以变

——————

▌总体上来说,我们人有三大基本需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内心(灵魂)需求。精神需求,属于精神追求;内心(灵魂)需求,则属于内心(灵魂)信仰。

内心层面的信仰超过和高于精神层面的追求。所以,内心信仰算是人终极的依靠和向往。以下内容可能缺乏科学及相关依据,请理性阅读。

————

何为信仰?指某人自发对某种思想或宗教的信奉和敬仰。这有三个关键点:1)发自内心;2)相信、敬重仰慕和奉行;3)不局限于宗教。

我们绝大部分人所理解的“信仰”仅局限于宗教,是不全面和狭隘的。谈到目的和作用之前,首先来了解下信仰者与内心信仰、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一,信仰者与内心信仰之间的关系。既然是信仰,那就是“归一”,即内心从属于信仰,内心成为信仰的一部分。

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一旦有了信仰,内心就不真正属于自己了,从人最深层次的地方代表和展现的都是信仰(某种思想或宗教),从而体现出了对信仰的坚定和“虔诚”(相信和敬重)。

信仰贯穿了两条线,一条是今生的内心归宿,一条是来世的灵魂归属。思想,一般负责今生;宗教一般负责来世。

信仰的深度由修行和修心的层次决定,也就是说今生或来世你想去到哪里,不是说你想去就能去到,要看人生修行或修心到什么境界。

————

二,信仰者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精神介于物质和内心之间,区别于内心信仰。信仰是纵向的归属,精神是横向的获取。

信仰是把心交给了对方,精神追求是“精神的获得”依然属于自己。比如:某人信仰了某个宗教,但平时也有打篮球的爱好,这个爱好可以算是精神追求。

所以,信仰和精神追求独立而不冲突,如果因为信仰而丧失了精神追求或精神也归属了信仰,那么,这样的信仰就比较不恰当和失衡了。

————————

那信仰的目的和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一,信仰的目的。1)必然的要求。因为人本身就有内心需求的层面,之所以有信仰,是因为内心还没有或找不到踏实和安稳的理由。

需要依靠外界又适合自己内心的东西,形成一个稳定的基石,作为对整个人生“修正”的方向、方法和指引。

2)现实的要求。尤其是当下的现实,人们的大脑欲望离内心越来越远,而常常感到迷茫和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更加需要信仰的支撑。

倘若人单靠物质和精神必有缺失。必须将物质、精神和内心三者融合,成为个“三角形”状,内心始终要处在最顶端的那个“角”。

————

二,信仰的作用。信仰是人“纵向”的归属,纵向代表的是“升和降”。有用而适合自己的信仰,有利于整个人生向上飞升以及滋养灵魂。

人群是有上下层次之分的,区分的依据就是“思想境界的高低和灵魂能量的大小”。

如果您是个直觉力很强的人,只要看一眼陌生人,就能感知到这个人的“层次”,而这个层次不是说着装有多么华丽、多么能说会道,而是这个人“内在”的能量。

当然,这种能量有命中注定的一面,信仰也只是辅助。也顺便说明,后天修行的确有用,但如果要修到“大成”离不开天赋的支撑。

总之,内心是一个人最精华的最深层次的东西,决定着整个人生的走向。信仰,能促使内心找到归宿,找到依靠,找到光的方向。

————————

当一个人有了信仰,那如何正确处理人生与信仰之间的关系呢?这个问题不容忽视。我同样提出两大思考:

第一,人生与信仰,到底是谁归属于谁?其实,人生既属于信仰又不属于信仰。属于信仰,是因为内心已经从属了信仰,必需坚定和虔诚;

不属于信仰,是因为人生不仅仅是内心和灵魂的需求,还包括了:物质需求和精神追求。

————

第二,人生与信仰,到底是谁驾驭了谁?有两种可能,1)信仰驾驭了人生。这种状态就是放弃了物质和精神,只寻求内心和灵魂,真正做到了一心一意的“修心”。

2)人生驾驭了信仰。没有放弃物质和精神,但把内心放在了最高点。真正对待了“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只是把修心当成了修行的一部分,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

一个有信仰的虔诚的人,平时也有一定的精神上的兴趣爱好,而且还能好好工作,如此会不会更为恰当?

利用所信仰的有用的准则和要求,去指导和约束自己的生活,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样会不会更为恰当?

信仰,考验的是内心而不是形式。我们不能拘于旧观念,但要有新思想。变是永恒的课题,不变中要有变,不变的是坚定和虔诚,变的是方式。时代变了,我认为:关于修行,在家更为恰当。

————————

▌信仰(宗教)自由,每个人都有发自内心的选择和不选择的权利。信仰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和照顾内心以及灵魂。信仰应以“积极向上”为标准,否则就偏了。如果您喜欢此栏目,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jb/19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