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贵州省农科院油料所陈佳琴,来自遵义,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副研究员,毕业至今一直从事大豆遗传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为响应党中央关于“三区”科技人才服务脱贫攻坚号召,年,我主动请缨到大方开展科技服务工作。虽然三方协议先后签在黄泥塘和六龙镇,但整个大方县都有我的技术服务与科技示范,一干就是六年。   大方县有着“中国豆制品之乡”的美誉,大豆种植由来已久,大方手撕豆腐干名扬全国。我选择服务大方县,目的就是想从大豆产—供—销上下功夫,从原材料为抓手,好豆腐必须得有好材料作基础。话虽如此,其实还是有压力的,因为要在这样一个豆制品产业极其发达的县开展技术服务,推广新技术、新品种,除本身技术过硬以外,与老百姓和豆制品生产厂家的沟通难度也是不言而喻。

为全面了解大方县大豆产业发展情况,我走遍了大方县所有产豆区,深入豆制品种植大户和豆制品加工厂调研,了解大方豆制品加工的奥妙,甚至到当地的豆腐坊当起了“学徒”。   百余次的走访调研,我了解到本地大豆制品加工企业、小作坊数百家,加工制品多样,有豆腐、豆芽、豆干、豆鼓粑、豆鼓颗、豆棒、豆腐皮、腐竹、腐乳等。而大方县生产中主要以猫耳灰、大方封顶豆、大方绿皮豆、大方六月黄等本地大豆品种为主。这些品种存在产量低、抗逆性差,加上老百姓栽培管理技术较为粗放等问题,完全不能满足当地大豆制品生产的原料需求。找准了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就是关键。结合大方县自然地理条件,经过科学的论证,我决定选择高产优质的黔豆7号、黔豆8号、黔豆10号、黔豆12号、安豆5号、齐黄34号等品种进行示范种植。

然而,当我满心欢喜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当地农户对新品种并不买账。“你的豆种适合当地种吗?亩产多少斤?产不出豆子哪个来负责?外地的豆子做的豆腐不好吃!”农户一连串的质问给我当头一棒。   但我并没有灰心,设身处地站在农户的角度去思考。为消除农户的顾虑,我采取先让农户尝到“甜头”,种植我提供的大豆品种每亩补助两袋复合肥,还大起胆子给百姓以7元/公斤的价格签定合同,给老乡们吃下定心丸。   在播种、施肥、田间管理、采收等关键环节,我都会亲自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指导、开展技术培训。多年来,我共累计开展培训余场次,发放技术资料余份,培训农户0余人,发放技术资料余份。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大豆发芽到开花结果,乡亲们惊奇的发现,“试验田”里的新品种比他们揣在怀里当宝贝的“老品种”豆苗长得更好了,豆子也比以前结的更多了,果实更饱满。   “以前的老品种一亩地只能产斤左右,陈嬢推广的新品一亩多产多斤,我今年种30亩,多收入了0多元。”刚卖完大豆,拿着一大叠“红菜叶”的村民王朝全笑呵呵的说。仅年大豆种植就为农户创收了20余万元。看到乡亲们数着大叠大叠的“票子”,我内心总算释然了。   从大豆种下的那一刻起,如何解决大豆销路问题也是我思考的问题。为了给老百姓谋销路,我走访了大方县所有豆制品企业。最后贵州金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石老祖宗、黔香源、龙缘盛等企业在我的软磨硬泡下签订了保底销售订单,彻底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黔香源董事长李济说:“陈佳琴真是我见过最像卖家的专家,为了能帮农户多卖出好价钱,软磨硬泡寸步不让,我真的是被她感动了。”“但好在她带领农户种出来的大豆加工豆制品得率高,味道好!”李济如是说。

通过多年的努力,大方县的大豆产业的发展达到了巅峰时期,这也算给农户、单位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为贵州大豆产业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正因为如此,我与乡亲们结下了浓浓的乡情,当我走在田间地头、村头巷尾,乡亲们都会亲切的喊我一声“陈嬢”。   我认为扶贫是一项民生工程,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就应该把脱贫攻坚当成自己的使命,真正发挥专业所长,哪里需要哪里去,带领群众共同找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维维整理

编辑胥芬芳

编审田旻佳李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jb/19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