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心悟第六章八纲辨证第
白癜风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http://m.39.net/pf/a_6192730.html 第六章八纲辨证 第一节辨证的含义 什么叫辨证?把四诊收集起来的病史、症候、口色、脉象等资料,进行客观的综合分析从而掌握疾病的本质,作出正确的诊断,这个过程就叫辨证。它是中医认识分析疾病的根本方法。 症和证,在中医学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症指个别的症状,如发热、狂燥等;证则不只是一个症状而是一组特定的或一系列特征的症候群,概括了产生疾病的各方面因素和条件,分析了症状的部位、病因、病性和病人的体质等,并能提示治疗的原则。例如脾胃虚寒是一个证,它即说明了病变部位在脾胃,致病原因是寒,病人的正气是虚,同时又提示了治疗应取温脾健胃的原则。因此,证比症状更接近于疾病的本质。 怎样才能准确地辨证呢?中医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辨证方法,主要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其中八纲辨证是一切辨证的总纲,通过它来概括病症部位的深浅、性质、机体与病邪斗争的情况。但它还只是认识疾病矛盾的普遍性,为了进一步弄清疾病的特性,尚须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通过脏腑辨证或卫气营血辨证来确定病邪,病在哪一脏腑或哪一个阶段,以及病邪对机体的损害程度。这样才能说明疾病矛盾的特殊性,找出疾病发生的规律,以指导临床治疗。 八纲,即寒、热、虚、实、表、里、阴、阳,是分析、归纳四诊所获得的材料,找出主要病证的基本纲领。它把复杂的病情整理概括为八个具有普遍性的证候类型,说明病变的部位,病情的轻重,疾病的属性,正邪斗争力量的强弱,所以又称八纲辨证。下面把八纲分成四组,对比地加以介绍。 第二节表证和里证 表里是概括的、相对的说明病症部位的深浅而不是固定的解剖位置。表证、里证主要是辨别病位的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所谓“表”是指体表,即皮肤、肌肉、经络等为外;表证的病位浅,病情轻。所谓“里”是指脏腑,脏腑为内;里证的病位深,病情重。 表证和里证不只是单从病变部位来划分,在临床上主要从证候的特点,如寒热、口色、舌苔、脉象以及人体功能障碍程度等加以识别。 1、表证 表证是外邪侵袭机体所发生的一种防御反应,尚未引起脏腑或各器官系统功能的障碍,故为病理反应在肌表的一种病证。多因肌体正气减弱,六淫之邪乘虚而入,先传于皮肤毛窍,再入腠里、肌肉、经络所致。 证候:表现恶寒、发热或无热、精神倦怠、喷鼻流涕、咳嗽、舌苔薄白、脉浮等。 表证又可分为表寒和表热。表寒乃风寒在表,出现恶寒重、发热轻,无汗,不渴,口色白,苔白而润,脉象浮紧。表热多为风热在表,出现发热重,微恶寒或不恶寒,耳鼻俱温,或有汗,气促喘粗,口渴,口色偏红,苔薄白或微黄,脉象浮数等。 治则:表寒宜辛温解表。常用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柴胡、薄荷、羌活、独活、生姜、前胡、桔梗、川芎、茯苓、枳壳、甘草)加减。表热宜辛凉解表。常用银翘散(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荆芥穗、淡豆鼓、桔梗、竹叶、甘草)加减。 2、里证 里证是病邪由表入里或内伤所引起的脏腑病证。一般性的机体防御反应多消失,即表证已解,而累及了脏腑,因此表现脏腑功能及代谢的严重障碍。多见于外感病的中期或极期。 证候:里证的病程一般较长,具有脏腑、气血的病理反映。因其范围较广,病情较重,症候较复杂,所以要注意结合脏腑辨证。但里证有寒、热、虚、实之分,辨证时必须首先分明。 里热证:表现为高热,耳、鼻、四肢俱温,口渴、口臭、气促、汗出;或有连声咳嗽,咳声宏大;或有咽喉肿胀,鼻流脓涕;大便干燥,尿液短赤,口色红燥,舌苔黄干,初起脉象洪数,后转沉数等。治宜清热降火解毒。 里寒证:表现为形寒怕冷,四肢俱凉,有的浑身颤抖,口有清涎,不渴,或有肠泻尿液清长,口色淡白或青黄,脉象沉迟等,治宜温中散寒。 里虚证:里虚的范围很广,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各脏腑功能不足,都可称为里虚,例如脾虚证,表现体弱身瘦,精神倦怠,食欲不振,便稀带水,肠音响亮,口色淡白无苔,舌软无力,脉象沉细。治宜健脾渗湿。 里实证:表现为肚腹胀满,大便燥结,尿液赤短,肠音低弱,或有出汗,口色红燥,舌苔黄厚,脉沉有力等。治宜攻下。方用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加味。 3、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疾病是发展变化的,表证和里证的发展转变规律,一般是由表向里传变,即由表入里。如外感病初起多属表证,若表证不解,就可内传入里,出现发热、口渴、饮食减少、便干、尿赤、舌苔黄,脉洪数等里证。 外感和内伤有时同时致病,既有表证,又有里证,或先有内伤,后受外感,这叫表里同病。表里同病的治则,一般是先解表后攻里,或既解表又攻里,但如病情紧急,例如便秘腹痛,则又不可拘泥,而须“急当救里”。一般认为,疾病由表入里,是病情加重的表现。 4、表里辨证要点 (1)辨证表里应掌握其特征。一般热性病主要应辨清是否伴有恶寒,口色是淡是红,舌苔是白是黄,脉象是浮是沉。发热恶寒、舌淡苔白,脉浮者属表证;发热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沉(数)者,属里证。 (2)在辨证表里同时,还应注意是否有半表半里证。 (3)初病表证,继而出现里证,这就是应辨认表证已去或未去。 (4)凡病里证,继而出现表证,应辨别是否又得外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zz/14454.html
- 上一篇文章: 药知道你知道吗,原来豆豉也是一味中药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