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之剂,即解表剂。是以解表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表证。表证,是指外感六淫之邪,侵犯人体体表,而出现的以恶寒发热并见,头身疼痛,舌苔薄,脉浮等为主的证候。根据病因的寒热不同,体质的虚实差异,表证还有表寒、表热、表实、表虚,及虚人外感的区别。根据“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原则,解表剂又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种,在分析方剂时应注意区别。

白话释义版

1.麻黄汤(张机,寒伤营无汗)(《伤寒论》)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

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甘草一两。

水煎温服。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本方主证为外感风寒表实证。因风寒外束,汗孔收引,肺失宣降,故见喘,为其次要症状。方用麻黄辛温发汗,开宣肺气,为君药。桂枝通达营卫,解肌发汗,助麻黄发汗之力,使之成为发汗峻剂,为臣药。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宣降并用,增强平喘之功,为佐药。炙甘草既可调和诸药,又可防止麻、桂发汗太过,损伤正气,为使药。本方发汗力强,不须啜热稀粥。

2.桂枝汤(张机,风伤卫有汗)(《伤寒论》)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水煎服。少顷,饮热稀粥以助药力,使其微微汗出。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鸣干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

风寒表虚为本方主证,汗出恶风,脉浮缓为其辨证要点。方中桂枝通达营卫,解肌发表,为君药。白芍益阴敛营,助桂枝调和营卫,为臣药。生姜助君药发表散邪,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生津,助白芍益血养营,姜枣柏合,助桂、芍调合营卫,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药性,助桂枝辛甘以化阳,合芍药酸甘以化阴,为使药。本方为治疗风寒表虚证的代表方剂,重在调和营卫,发汗力缓,药后需喝热稀粥助药力,有扶正解肌之功。

按:桂枝汤与麻黄汤虽同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但桂枝汤用桂枝配白芍,意在助卫和营,解肌发表,适用于外感风邪偏重,汗孔开泄,汗出而恶风,脉浮缓的表虚证。而麻黄汤则以麻黄与桂枝相合,意在发汗散寒,为辛温解表重剂,适用于外感寒邪为主,汗孔关闭,无汗而喘,脉浮紧的表实证。

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炙甘草麻黄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枚。水煎服。功用:发汗解表,调和营卫。

主治:太阳病,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等症。

3.大青龙汤(张机,风寒两解)(《伤寒论》)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麻黄六两;桂枝、炙甘草各二两,杏仁四十粒;石膏如鸡子大;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水煎服。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外感风寒。症见不汗出而烦躁,身疼痛,脉浮紧。

外感风寒表实重证为本方主证。风寒不解,卫阳闭郁,始见化热,为其兼证。方中重用麻黄六两,为麻黄汤之一倍,可见发汗力增,为君药。桂枝通达营卫,助麻黄发汗,为臣。石膏佐助麻黄兼清里热,又可制约其发汗之力,使之辛温有度;生姜、大枣益气和中,顾护正气,共为佐药。炙甘草较麻黄用量加倍,既可调和药性,又可缓和麻黄峻烈之性,为使药。从中可以看到张机在重用麻黄的同时,又配用了清热大寒的石膏,同时用姜、枣,重用甘草保护胃气,面面俱到,实为学习的典范。本方发汗力强,风寒表虚自汗者,切不可用。

4.小青龙汤(张机,太阳行水发汗)(《伤寒论》)

小龙青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①哕:哕(yuě)。呕吐时嘴里发出的声音。

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三两;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

水煎温服。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外寒内饮。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

外感风寒表实为本方主证。痰多而稀,痰饮喘咳,舌苔白滑,为内兼痰饮之证。方中麻黄为君,桂枝为臣,意同麻黄汤,发汗散寒以解表邪。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燥湿化痰;五味子敛肺止咳,与细辛相合,以散收并用;白芍酸寒敛阴,使麻桂发中有收,发汗有度,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散中有收,宣中有降,外解风寒,内去痰饮,诸症自除。

5.葛根汤(张机,太阳无汗恶风)(《伤寒论》)

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

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无麻黄。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二两;炙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

水煎温服。

发汗解表,濡润筋脉。

外感风寒,筋脉失养。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项强,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外感风寒,经气不利为本方主证。本方证较麻黄汤多项背强几几,而无喘症。方中重用葛根解表祛邪,濡润筋脉,为君药。麻黄、桂枝助葛根发汗解表,为臣药。芍药助桂枝调和营卫,并可缓和麻黄之性;姜、枣和中益气,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6.升麻葛根汤(钱乙,阳明升散)(《小儿药证直诀》)

升麻葛根汤钱氏,再加芍药甘草是。

阳明发热与头痛,无汗恶寒均堪倚,

亦治时疫①与阳斑②,痘疹已出慎勿使。

①时疫:某一时令流行的某种传染病。②阳斑:即阳证发斑,症见头面胸背四肢出现红色斑点,高出皮肤,轻者各自分清,重者连成一片。

升麻、干葛、芍药、甘草各等分。

水煎温服。

解肌透疹。

麻疹初起未发,或发而不透,身热头痛,无汗口渴,以及阳斑、发疹和时疫初起等。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为本方主证。方用升麻升散阳明,解毒透疹,为君药。葛根助升麻发散透疹,升津除热,为臣药。芍药和营泄热,为佐药。炙甘草与芍药,酸甘以化阴,并可调和诸药,为使药。若疹出顺畅者禁用此方。

7.九味羌活汤(张元素,解表通利)(《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阴虚气弱人禁用,加减临时在变通。

羌活、防风、苍术符一钱半;细辛五分;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一钱。

水煎服。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湿邪。症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舌苔薄白微腻,脉浮。

外感风寒湿邪为本方主证。湿邪重浊,故肢体酸楚疼痛;火性上炎而伤津,内有蕴热,故口苦而渴,均为兼证。方用羌活散寒除湿,发汗解表,为君药。防风、苍术助羌活发汗祛湿,为臣药。细辛、川芎、白芷除各部位头痛,并助君药解表;黄芩清上焦在里之蕴热;生地黄清热生津,既可清血分之热,又可防止方中燥药过多损伤津液,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合,既可散寒,又能除湿,并可清泻里热。

8.神术散散风寒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神术散用甘草苍,细辛藁本芎芷羌。

各走一经祛风湿,风寒泄泻总堪尝,

太无①神术即平胃,加入菖蒲与藿香。

海藏②神术苍防草,太阳无汗代麻黄,

若以白术易苍术,太阳有汗此为良。

①太无:即罗太无,名知悌,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②海藏:即王海藏,名好古,字进之,号海藏先生。

苍术二两;川芎、白芷、羌活、藁本、细辛、炙甘草各一两。

加生姜3片,水煎服。

散寒祛湿。

外感风寒湿。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声重,身体疼痛,咳嗽头昏,以及大便泄泻等。

外感风寒湿邪为本方主证。外邪阻滞经脉,不通则痛,故头身疼痛,为次要症状。余症可随主证而解。方中重用苍术芳香燥烈,外可解表发表汗,内可健脾燥湿,故泄泻可止,为君药。羌活助苍术散寒祛湿止痛,为臣药。细辛人少阴经,川芎入少阳经,藁本人膀胱经,白芷人阳明经,合而用之可除诸经头身疼痛,又可助君药解表;生姜、葱白通阳解表,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按:本方用药与九味羌活汤相近。而本方纯用散寒祛湿解表,用苍术为君,可兼治脾虚泄泻;九味羌活汤除解表祛湿外,又内兼里热,故用黄芩、生地黄清气凉血之品,二方同中有异,用药变化灵活准确。

(1)太无神术散(《医方考》)苍术、厚朴各一钱;陈皮二钱;炙甘草一钱半(上4味即平胃散);石菖蒲、藿香各一钱半。水煎服。

功用:祛湿解表,理气和中。

主治:时行不正之气所引起的憎寒壮热,周身疼痛,或头面轻度浮肿。

(2)海藏神术散(《阴证略例》)苍术、防风各二两;炙甘草一两,加葱白、生姜同煎服。

功用:散寒除湿。

主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恶寒无汗等。本方较麻黄汤发汗力缓。

(3)白术汤若将上方白术换苍术,不用葱白,名为“白术汤”,治内伤饮冷,外感风邪,发热有汗之症。因苍术可发汗,白术能止汗,用时酌情选用。

9.麻黄附子细辛汤(张机,少阴表证)(《伤寒论》)

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

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①能康。

①曷:曷(hé),音何。何时。

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二两。

水煎温服。

助阳解表。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外感风寒为本方主证。少阴阳虚为兼证。少阴病本为阳气虚寒证,应不发热,今反发热,为外有表邪之象。但表证脉应浮,今反见沉脉,知病在少阴。方用麻黄发汗解表,为君药。细辛入少阴肾经,能解少阴风寒,为臣药。附子顾护肾阳。诸药相合,发中有补,使表解,而阳气不受损害,可见张机之匠心。

10.人参败毒散(朱肱,暑湿热时行)(《类证活人书》)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四时感冒有奇功,

去参名为败毒散,加入消风治亦同。

人参、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桔梗、茯苓各一两;甘草五钱。

上药为末,每服二钱,人生姜、薄荷煎。

发汗祛湿,益气解表。

气虚外感风寒湿。症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外感风寒湿邪为本方主证。咳痰胸闷,为兼痰邪;脉按之无力,为兼气虚。方中羌活、独活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风寒湿,为君药。柴胡、川芎发散解肌,行气散风,为臣药。桔梗、枳壳并用宣降气机;前胡、茯苓化痰止咳;人参扶正祛邪,散中有补;薄荷、生姜助解表透邪之力,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用治四时感冒有良效。

(1)败毒散若患者体质不虚,可减去人参,名为“败毒散”。

(2)消风败毒散人参败毒散与消风散(见祛风之剂)同用,名为消风败毒散,主治基本相同。

11.再造散(陶华,阳虚不能作汗)(《伤寒六书》)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①。

①谙:谙(ān),音安。熟悉。

黄芪二钱;人参、桂枝、芍药、熟附子、细辛、羌活、防风、川芎、煨生姜各一钱;甘草五分。

水煎温服。

解表散寒,助阳益气。

阳虚虚弱,外感风寒。症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本方虽见阳虚气弱,但外感表寒应是主证,外邪除后方可扶正,此时解表为先。阳气虚弱当为兼证。方中羌活、细辛、桂枝散寒解表,为君药。川芎、防风助君药散风解表,活血行气,为臣药。黄芪、人参、附子补气助阳,鼓邪外出,并防阳随汗脱,此时扶正是为了更好地祛邪;煨姜、大枣补益脾胃,调和气血,资助汗源,为佐药。甘草益气安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合,扶正不留邪,发汗不伤正,恰到好处。

12.麻黄人参芍药汤(李杲,内虚感寒)(《脾胃论》)

麻黄人参芍药汤,桂枝五味麦冬襄。

归芪甘草汗兼补,虚人外感服之康。

人参、麦冬各三分;桂枝五分;黄芪、当归、麻黄、炙甘草、白芍各一钱五;味子五粒。

水煎温服。

散寒解表,益气养血。

脾胃虚弱,外感风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心烦,倦怠乏力,面色苍白,或见吐血者。

外感风寒表证为本方主证。气血不足,内有郁热,皆为兼证。方以麻黄发汗散寒,为君药。桂枝助麻黄通达营卫,发汗祛邪,为臣药。人参、黄芪补中益气;当归、白芍补血敛阴;麦冬、五味子滋阴生津,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益气养血,滋阴清热,外散表邪,扶正解表。

13.神白散(朱端章,一切风寒)(《卫生家宝方》)

神白散用白芷甘,姜葱淡豉与相参。

肘后单煎葱白豉,两方均能散风寒。

白芷一两;甘草五钱;淡豆豉五十粒;生姜三片;葱白三寸。

水煎温服。

解表散寒。

外感风寒初起。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

本方主证为外感风寒轻证。外邪束表,经输不利,故见头痛,为次要症状。方以白芷散风止痛,为君药。葱白、淡豆豉通阳解表,助君药外散风寒,为臣药。生姜散寒和胃,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葱豉汤(《肘后备急方》)葱白一握,淡豆豉一升,水煎温服。

功用:发汗解表。

主治:伤寒初起,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无汗等症。

14.十神汤时行感冒(《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十神汤里葛升麻,陈草芎苏白芷加。

麻黄赤芍兼香附,时邪感冒郊堪夸。

葛根十四两;升麻、陈皮、炙甘草、川芎、紫苏叶、白芷、麻黄、赤芍药、香附各四两。

加生姜5片,连须葱白3茎,水煎温服。

解肌发表,理气和中。

感冒风寒,郁而化热。症见恶寒渐轻,身热增加,无汗头痛,口微渴,心烦,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感冒风寒化热为本方主证。外邪不解,兼见肝胃气滞,症见胸脘痞闷,不思饮食。方用葛根、升麻解肌发表,升津除烦,为君药。麻黄、紫苏叶、白芷散表邪,止头痛,为臣药。香附、陈皮疏肝理脾;赤芍清热和营;姜、葱通阳解表,共为佐药。炙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配合,寒温并用,辛凉为主,兼清里热,调畅气机,配合巧妙。

歌诀篇

汤头歌诀

解表之剂

1.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

2.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

3.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4.小青龙汤:

小龙青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5.葛根汤:

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

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无麻黄。

6.升麻葛根汤:

升麻葛根汤钱氏,再加芍药甘草是。

阳明发热与头痛,无汗恶寒均堪倚,

亦治时疫与阳斑,痘疹已出慎勿使。

7.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阴虚气弱人禁用,加减临时在变通。

8.神术散:

神术散用甘草苍,细辛藁本芎芷羌。

各走一经祛风湿,风寒泄泻总堪尝,

太无神术即平胃,加入菖蒲与藿香。

海藏神术苍防草,太阳无汗代麻黄,

若以白术易苍术,太阳有汗此为良。

9.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

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

10.人参败毒散: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四时感冒有奇功,

去参名为败毒散,加入消风治亦同。

11.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

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

12.麻黄人参芍药汤:

麻黄人参芍药汤,桂枝五味麦冬襄。

归芪甘草汗兼补,虚人外感服之康。

13.神白散:

神白散用白芷甘,姜葱淡豉与相参。

肘后单煎葱白豉,两方均能散风寒。

14.十神汤:

十神汤里葛升麻,陈草芎苏白芷加。

麻黄赤芍兼香附,时邪感冒郊堪夸。

注:《汤头歌诀》一书为清代著名医家汪昂编著,共选名方首,分门别类,将组成、功用、主治等,用韵语编成诗歌赋体,言简意赅,读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使用。

汤头,原为汤剂的俗称,此处为方剂的代名词。汤头歌诀,即是用诗歌体编写的方剂书籍。

本文所编内容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庆业(.12-.8)教授年所编《汤头歌诀》白话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中医药爱好者学习参考,不可做用药依据。若据此用药医病,需多方查证或遵医嘱,本文之编者不对其用药后果负责!

上期阅读:《汤头歌决》-01补益之剂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北京比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ly/2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