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悠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02683.html
关于淡豆豉和香豆豉,印象中是很清晰的炮制方法、性味归经及应用,可是实际上呢?

淡豆豉药名演变

那么,性味归经应用呢?先开开眼,引自《淡豆豉的本草考证》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豆豉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了温、凉两种不同的认识。具体可以参看《中药大辞典》记载的豆豉的两种炮制方法:“①取桑叶、青蒿加水煎汤,过滤,取药汤与洗净的黑大豆拌匀,俟汤吸尽后,置笼内蒸透,取出略凉,再置容器内,上盖煎过的桑叶、青蒿渣,闷至发酵生黄衣为度,取出,晒干即得。(每黑大豆斤,用桑叶4斤、青蒿7斤);②以其它药物如辣蓼、佩兰、苏叶、藿香、麻黄、青蒿、羌活、柴胡、白芷、川芎、葛根、赤芍、桔梗、甘草等,或煎取药汁,用以煮豆;或将药物研成粉末同煮熟的大豆拌和,然后闷置发酵。”前法炮制所得为香豆豉,味辛性凉;后法炮制所得为淡豆豉,味辛性温。值得高兴的是,归经基本没变,以入肺、胃二经为主。其炮制关键在于发酵,作用也以“发”为主——解表除烦,宣郁解毒,可以用于表里之气机郁结不通。1、表气不通。风寒或风热邪气侵袭,肺卫气机郁滞,见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或咳嗽等,配伍辛温解表药可用于风寒外感,如葱豉汤;配伍辛凉解表药可用于风热外感,如银翘散。2、里气郁滞。气有余便是火,里气郁滞,化热化火,见心热烦躁、心烦懊恼之栀子豉汤证;或温热毒邪深入营血,高热烦躁发斑之黑膏方。在香豆豉和淡豆豉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其热之轻重、郁之轻重以及体质之强弱辨证选用。灵曰本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ly/13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