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蝉为药是中华民族的发明
立秋过后,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将要来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故都的秋》 蝉,俗名“知了”,在大自然的王国里是一种很不起眼的小昆虫,但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蝉声也被用来表尔一种静境或净趣.古人咏蝉的诗很多,“蝉噪林愈净,鸟鸣山更幽”、“鹭影兼秋静,蝉声带晓凉”、“数家茅屋清溪上,千树蝉声落日中”等都是胺炙人口的咏蝉名句。 以蝉为药是中华民族的发明。在中医药古籍中多处有关于用蝉治病和蝉的药用价值的记载。如《本经》说:“蝉主小儿惊痫、夜啼、癫痫、寒热。”《别录》说:“主惊悸,妇人乳难,胞衣不出,又堕胎。”《药性论》说:“主杀疳虫。去壮热,治肠中幽幽作声。”近代则总结出,蝉具有清热、息风、镇惊作用,主要运用于儿科病,治疗小儿惊风、癫痫、夜啼。象《圣惠方》中记载的治小儿风热惊悸的蚱蝉散、《普济方》中记载的治风痫、胸中痰盛的蚱蝉汤等,都是以蝉为主药的传统验方。 不过,在实际运用中,作用更加广泛的是蝉羽化后的蝉壳.药名称为蝉蜕。它的主要功能是散风热、宣肺、定惊,以治疗外感风热,咳嗽音哑,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小儿惊痫,目赤翳障,疔疮肿毒,破伤风等,涉足内科、儿科、妇科、外科、皮肤科、耳鼻喉科、眼科和传染病多个领域。如治疗风热新感的咳嗽,可用蝉蜕3克加薄荷5克,前胡5克,淡豆鼓12克,瓜篓皮6克,牛蒡子5克煎服;治感冒咳嗽引起的失音,用蝉蜕3克,加牛蒡子9克,桔梗5克,甘草3克,水煎服;治风疹皮肤瘙痒不止,以蝉蜕、薄荷等份为末,清酒凋之,日服3次,每次1.5克,治小儿夜啼,用蝉蜕7枚、辰砂少许,研末后炼成蜜九,时时让小儿舔吃。它如治气壅不利的蝉壳汤、治痘疮不快的快透散、治痘后发热的蝉花散、治惊痫抽搐的蝉壳散、治破伤风的追风散、治目生翳障的蝉菊散、治目有内障的五退散等,无不以蝉蜕为主药。 现代研究认为,蝉蜕确实具有抗惊痫和镇静作用,以蝉蜕为主药的组方.象蝉蜕散、五虎追风散等效果更显著。 关于临床上蝉身和蝉蜕的选用,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明确结论,他认为:“蝉,主疗皆—切风热证,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脏腑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痈风热,当用蝉蜕。”他的这些经验,可供临床上选药时参校。 “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法布尔在《昆虫记》中这样描写蝉,金秋之际,蝉黄昏出土,寅夜脱壳,捕蝉拣壳,顺手可得,不知读者愿不愿意留这个心。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jb/520.html
- 上一篇文章: 喝信不信由你白酒不仅相当于服57种大补
- 下一篇文章: 雍正皇帝的艺术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