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诗人王勃
编者按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传统食疗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生生不息,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大民族,离不开草本植物养生疗疾的食疗文化。今天我们开始陆续登载上海中医药大学王茵博士写的金小草话养生护嗓,逐一介绍金小草的十四味草本原料,每一味都有历史掌故可讲,每一味都有经典典籍可寻,真可谓"小小一盒金小草,千年文化蕴其中"。 ◆◆◆◆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人王勃和豆豉的故事 豆豉是什么? 豆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食品,古代又称“幽菽”,有咸、淡两种,淡的主要是药用,咸的主要用作调味品。 相传,王勃在为滕王阁作序的时候,与中药豆豉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初唐年间,洪州都督阎公宴群僚于滕王阁上,大诗人王勃正好路过此地,受邀为滕王阁作序。王勃欣然命笔,一气呵成,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滕王阁诗序》。阎公大喜,又专门设宴款待王勃。 因年事已高加上连日吃酒,外感风邪,几日后阎公感到身体不适,浑身发冷,毛孔闭塞,有汗却发不出来。骨节酸痛,咳喘、胸闷,夜不成寐……请来了当时10多位名医诊治,众医都主张以麻黄为君药。阎都督对中医略知一二,最忌麻黄。他说:“麻黄峻利之药,我也年迈,汗出津少,用发汗之药,如同釜底加薪,不可!”这可怎么办?王勃听说此事后,不觉想起来豆豉。 当地制作豆豉,先用桑叶与青蒿等浓煎取汁,用以浸泡大豆,再煮熟发酵而成,可做小菜。王勃就把想法说了出来,众名医讪笑,连阎公也直摇头:当地土民小菜,焉能药用。“不妨一试,况且豆豉食物,对身体无碍。”王勃劝道。阎公觉得此话有理,于是连服3天,果然汗出喘止,胸闷顿减,能安然入睡,几天后痊愈。不日,阎公又上滕王阁为王勃饯行,取重金相谢,王勃固辞不受:“都督若要谢我,何不扩大作坊,使其不至失传。”阎公含笑点头。从此,豆豉不仅在洪都流传,而且行销大江南北,至今不衰。 中医认为,豆豉味苦、辛,性凉,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用于感冒、寒热头痛,烦躁胸闷等。现代研究证明,淡豆豉因含有大量的异黄酮、大豆皂苷、豆豉纤溶酶等多种生理活性成分而具有抗氧化、降血脂、溶解血栓等功效。 栀子为常绿灌木,秋风、霜露不改其色,有类似松柏那样不畏严寒的性格,能以茂叶挺立于严冬。杜甫赞其“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禀受了冬季的严寒之性,可知栀子性寒且寒性较重,药味单一,只有苦味。味苦能泻,性寒清热,故栀子的核心功效都与清热有关。栀子归心、肝、肺、胃、三焦经,表明它善于清泻几乎所有的脏腑火热。现代研究显示栀子或栀子提取物具有保肝利胆、抗菌、抗炎、解热、镇痛、降糖、降脂、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抗癌等作用。 栀子豉汤由栀子和淡豆豉组成,在《伤寒论》中论述的条文较多,为清宣胸中郁热,治心烦的经典基础方。清代名家叶天士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扩展了栀子豉汤的应用范围。叶天士认为栀子、淡豆豉气味俱薄,为“轻苦微辛之品”,“具流动”之性,与其主张的“轻浮苦辛治肺”、“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的思路相合,常用栀子豉汤治疗风温咳嗽,体现其清郁热、透气机、开宣肺气的特点。 桔梗汤和栀子豉汤是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养生护嗓的两大经典,周春祥教授运用中医辨证思维,以这两大经典为基础,结合现代社会气候环境和人们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变迁,构成了金小草十四种草本的配伍,让这两大名方重新焕发青春! 栀子和豆豉属于国家卫计委第一批公布的86种药食同源目录,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食疗名方。 小小一盒金小草千年文化蕴其中 扫一扫金小草马上购 京东旗舰店 淘宝旗舰店 拨打热线电话,立刻咨询! --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jb/3098.html
- 上一篇文章: 金银花不宜与5类西药联用,千万别吃错
- 下一篇文章: 广州市幼儿园封班停课流感病例增多破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