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m/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秋季从立秋起至立冬结束,其起始与结束,是天体运行的结果。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

秋季是暑热与凉寒交替的季节。《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进入秋季后,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秋季最明显的变化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立秋,暑秋交替,自此之后,阳消阴长,夏季将尽。关于立秋有说法是“一叶知秋”,《梦粱录》记载,在宋代的立秋这一天,宫中会将梧桐树植于殿下,等到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官便穿礼服、执朝笏高声奏曰:“秋来。”这时梧桐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报秋意。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也是落叶的时候,没有了春天的生机,夏日的葱郁,秋天显得有些寂寥,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不少吟咏立秋的诗词。在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我们一起感受古诗词里立秋时节。

《立日闻蝉》杨万里老火薰人欲破头,唤秋不到得人愁。夜来一雨将秋至,今晚蝉声始报秋。

站在立秋的晨光里,抬头看旷远的天空,夏秋交替,旖旎多情。从此,夜晚有了明月微风,夜清如水。天地有了轻雾暗笼,寒蝉声微。今夜的蝉鸣依旧扰人,不过却有了另一番意义,在阵阵鸣叫声中我们会迎来一个新的节气——立秋。

《立秋》范成大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

立秋虽然有秋,天气却依然炎热,夏季的酷暑仍旧没有消退,只有在立秋之后,等待着一场秋雨一场凉,才能彻底告别炎热,迎来凉爽的秋天。四季皆有美,秋天不仅有秋高气爽,也有丰收的喜悦,只是一年已经过了一半,不免让人有些忧伤。

《立秋》[宋]刘翰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写出了夏秋之交自然界的变化。有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如“满阶梧叶”,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有的变化不是很显著,如首句通过声音能判断出是来自“乳鸦”,次句写立秋夜扇的风特别凉爽。这都反映出诗人对事物的变化特别敏感,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特别细致。

《立秋日曲江忆元九》唐·白居易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立秋之日,白居易来到曾经赋诗唱和的曲江边,想起了他的好朋友元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白居易和元稹就是名副其实的知己好友,人生的起起伏伏变幻莫测,无法预料,但是在遥远地方能有一个好友在惦念,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人生的幸福。也许你身在他乡,也许你忙碌于自己的生活,但是请在立秋之日,想起你的好友,想起你的知己,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缘分吧!

《咏廿四气诗立秋七月节》唐·元稹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白居易写立秋思念元稹的深情,而元稹的立秋是怎样过的呢?元稹比白居易小七岁,两人同年及第,并成为终生挚友和诗友。二人一手倡导了新乐府运动,被世人称为“元白”。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来临了。夏日的暑气未消,秋风已携凉而至。季节的更替让元稹有些心绪不宁,不知不觉的有了一些愁绪。“伤春悲秋”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情绪,秋天的寂寥没有让人感到高兴,反而还在思念夏天的勃勃生机。

《立秋前一日览镜》唐·李益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唯将满鬓雪,明日对秋风。

失志不遇的悲哀,莫过于年华蹉跎而志业无成。在封建士人中,多数是明知无望,却仍抱希望,依旧奔波仕途,甘受沦落苦楚。第二天立秋,第一天照镜子,不言而喻,有悲秋的意味。诗人看见自己两鬓花白如雪,苍老了。但他不惊不悲,而是平静淡漠,甚至有点调侃自嘲。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的命运也如此,不容超脱,无从选择,只好面对肃杀的秋风,接受凋零的前途。生命易逝,岁月无情,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也是万物凋零的开始,面对这种无法改变的宿命,只有努力不懈,才能不负韶华,让人生无憾!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在古人眼中,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象征着肃杀,所以古人咏秋往往都带着一丝悲凉。伤春悲秋是常态,但是却有人背道而驰,也因此留名诗坛,这就是刘禹锡,一反悲秋的伤感,写了这首积极豪迈的秋天誓言。“七月流火,八月未央。”解不完悲秋事,道不尽秋心苦。但在刘禹锡看来,秋天却要胜过春天。快看那振翅高飞的仙鹤,在秋日晴空中,一飞冲天,奋发有为,大展宏图,将诗情引到天空,化作生命的动力。希望所有人都能在秋天奋发昂扬,迎来属于自己的果实,度过一个丰收喜悦的秋天!

《黄帝内经》:秋天养生的3个“诀窍”,试试3物养肺。年8月8日,是我国传统24节气里的“立秋”,也就标志着从今天开始,正式进入今年的秋天。

秋天,对很多地方的朋友来说,是秋高气爽、心神怡悦的季节。但也有很多地方的朋友,比如广东地区,和夏天根本没有明显的区别,酷热依然是主旋律。但是,无论外界的温度高低,进入秋季之后,我们养生需要注意的已经有了一些变化。

在夏天的时候,我们主要做的就是避暑降温,所以饮食生活方面,主要是以清淡、降火为主。而进入秋天之后,根据中医的“四时五气”对应的原则,大自然以“燥”气当令,因此,秋天和夏天养生还是有所不同的。

那么,进入秋天之后,我们该如何养生呢?《黄帝内经》早就说出了答案。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内经的这段原文,基本就是我们秋季的“养生准则”,在我看来,大至可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1、休息睡眠:虽然任何时候都需要注意好休息,并保证充足的睡眠。但秋天对休息睡眠的要求,也受其气候特点所影响,和平时有点不同。就睡眠来说,应该“早睡早起”。

根据五运六气之说,秋季的司天之气是“急躁”而肃降的,而在泉之气收敛。受此影响,我们才会有“秋高气爽”的感觉。为了远离这种萧杀之气,早睡早起就成了最好的手段。

2、安宁缓“气”:受自然界天地之气的影响,我们秋天会感到相对更加“急躁”。这是因为秋天“金”气肃降萧杀的缘故。我们看大自然的变化就知道,草木开始枯萎落叶,河流也开始“干涸”,这些都是“金”气宣肃收敛的缘故。

因此,保持心理情志的安定平和,消解因为“金”带来的过度肃敛,所以内经说为“缓”。“金气”是什么类型?我们切菜的刀具就是金属的,非常锋利,“金气”之像也基本同理,所以,“缓”就是缓其“利”而已。

3、养肺以“清”:我们都说秋天要养肺,但是,秋天为什么要以养肺为主、如何养肺呢?秋天为何要养肺,主要原因还是“燥”气的问题。因为“肺为娇脏”,是最害怕干燥的。

而如何养肺,内经就说得很清楚了:清。所谓“清”,有“清热”的含义,一来酷暑的余威犹在,需要清热;二来燥也是一种阳邪,最容易损伤津液,因此,以“清”的方式养肺,是比较合适的。

那么,有哪些具体的养肺措施呢?我认为,可以试试如下三个养肺的食物:

1、芋头:芋头性味辛甘平,能入大肠、胃二经,有益胃生津、宽肠通便、化痰散结、补中益气等多种功效,非常适宜用来秋季养生。因为肺和大肠相表里,秋天适当多吃点芋头,有“培土生金”的效用,不但能健脾养胃,还是很不错的养肺食物;

2、梨子:梨子性味甘凉,入肺与大肠经,而且成熟的梨外表金黄,果肉雪白,有“带金气而养肺”,且富含汁液,非常适合清润养肺。适当多吃点梨子能有效改善秋燥,建议和性温的“淡豆豉”配合起来进食,将梨的汁液温散、输布于肺胃,起到滋润肺胃之功。可以将梨子切成小块,和淡豆豉一起熬水进食。

3、宜多吃鱼:秋天是一个非常适合吃鱼的季节。鱼肉的脂肪含量很低,里面含有较多的降糖护心的脂肪酸,尤其以鲫鱼最为妥当。鲫鱼加上山药熬汤,也是有“培土生金”健脾养肺的作用。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说到的秋季养生,我们理解起来其实很简单,也就是“休息睡眠、安神缓气、清肺润燥”三个方面。而养肺的具体食物,本文也介绍了三种简单易行的。尤其梨子淡豆豉汤和鲫鱼山药汤,都有“培土生金”的含义,通过健脾来养肺,可以说是养肺的“上上之策”,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试试。

常联系哟,我一直在钻研财富和健康,一定可以帮到你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zz/14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