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篇第二节间接灸隔豆豉灸
七、隔豆豉灸 隔豆豉灸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以淡豆豉饼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属于隔物灸法之一。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内载将淡豆豉末用黄酒调和成饼,隔饼灸以治发背。后世医家根据豆豉有发汗解表作用,在实践中发现此法对痈肿初起,效果颇佳。但须灸至疮部皮肤湿润汗出,这样,邪毒可随汗外出,使病获愈。 大艾炷,淡豆豉饼(淡豆豉压为末,用黄酒调和,做成疮口大的饼,厚为0.4?0.6cm,用粗针穿刺数孔),镶子,线香,火柴,灰盒,甲紫等。 将淡豆豉饼放在疮面上,上置艾炷,用线香火点燃施灸,如果豉饼烧焦,可易湿饼再灸。每次施灸壮数,根据病证而定,痛疽初起者,灸至病灶区处皮肤湿润即可,勿使皮破,每日灸1次,以愈为度;如脓肿溃后久不收口,疮色黑暗者,可灸7?15壮。每日1次,5?7次为1疗程。 隔豆豉灸法具有散泄毒邪、敛疮生肌作用。所以本法临床上适用于外科痈疽发背、顽疮、恶疮肿硬不溃、溃后久不收口、疮面黑暗等证。 (1)豆豉饼的厚薄,应该根据施灸的部位和病证而定。(2)若豆豉饼被艾炷烧焦,可以更换新的豆豉饼后再灸。(3)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干毛巾覆之轻揉,使其汗孔闭合,以利恢复。详:“治发背及痈肿已溃未溃方,香豉三升,少与水和,熟捣成强泥。可肿作饼子,厚三分以上,有孔勿覆孔上,布豉饼。以艾列其上灸之,使温温而热,勿令破肉。如热痛,即急易之,患当减快得安稳。一日二度灸之。如先有疮孔,孔中得汁出,即差。”《千金要方》卷六又用这种灸法治耳聋,其具体方法是:“捣豉作饼填耳内,以地黄长五六分,削一头令尖,纳耳中,与豉饼底齐。饼上着楸叶盖之,剜一孔透饼,于上灸三壮。”临床上适于治疗痈疽发背,顽疮,恶疮肿硬不溃或溃后久不收口,疮面黑暗等症。豆豉又称淡豆豉是用桑叶、青蒿(每黑豆斤,用桑叶4斤,青蒿7斤),置锅内加水煎汤,过滤,取药汤与洗净的黑豆拌匀,汤吸尽后置笼内蒸透,取出,略晾,再置容器内上盖煎过的桑叶、青蒿渣,闷至发酵生黄衣为度,取岀,晒干即得。豆豉味辛、甘、微苦,凉。具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之功。所以豆豉灸适用于外科痈疽发背、顽疮、恶疮、肿硬不溃后久不收口、疮面黑暗等证。 灸法篇——瘢痕灸 灸法篇——瘢痕灸 灸法篇——压灸 灸法篇——第二节间接灸(隔姜灸) 灸法篇——第二节间接灸(隔蒜灸) 灸法篇——第二节间接灸(隔蒜灸) 灸法篇——第二节间接灸(隔附子灸) 灸法篇——第二节间接灸(隔胡椒灸)灸法篇——第二节间接灸(隔黄土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zz/13846.html
- 上一篇文章: 敬之教育每日学中药淡豆鼓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