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秋光正好,一起探寻珠江三角洲最后的原
古镇概况 地处广东省鹤山市东北部的古劳镇,濒临西江,与佛山隔水相望。早在宋嘉定年间,广东韶关的古姓和劳姓两大家族为躲避灾祸,一路迁徙来到这里,他们以两家姓氏为名建立村庄,“古劳”由此而来。古劳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意境,有美丽的横海浪荷花世界,有山清水秀的仙鹤湖,有风景优美的茶山等自然资源。 古镇景点 1.梁赞故居 梁赞原名梁德荣,出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梁赞故居位于鹤山市古劳镇东便坊40号,建于清光绪年间。 梁赞院落现有闸门楼两座、房屋四座,占地面积平方米。设置四个展馆,分别为:梁赞宗师的生平、习武经历、行医事迹等文字图片资料以及宗师使用过的“六点半棍”、“木人桩”等器物,以及国内外咏春拳弟子与梁赞宗师二传、三传嫡系弟子的画像,还包括有冯振、叶问、李小龙等一批咏春拳武术家的雕像。《记住乡愁》第四季《古劳镇——变则通通则久》中就讲述过梁赞改良咏春拳的故事…… 清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人们为求自保,形成了习武强身的传统。有一年春节,梁赞回到了家乡古劳,早已耳闻他武功了得的乡邻,纷纷前来请他教授武艺。就在大家勤学苦练的时候,梁赞发现一个名叫王华三的弟子,连续几天没来练武,便去他家问个究竟。 原来,王华三因为身材矮小,每次和师兄弟切磋武艺,总会被对方轻而易举地擒住。看到弟子委屈的表情,梁赞既同情又不忍。他琢磨着如果能把现有的咏春拳结合他们的身材特点进行改良,势必会有更多人前来练习。 于是,梁赞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在正身咏春拳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创造出一套以闪为进、灵活快速的偏身咏春拳。 世间万事本无定法,一切都从实际出发,这正是古劳人的思维方式。梁赞的耐心教导,极大地鼓舞了王华三。他扬长避短,把瘦小身材化为灵巧身形。一段时间后,他再与人切磋时,终于反败为胜,让所有人叹为观止。 梁赞因材施教、因势革新的授拳方式,让咏春拳愈发受到大众的青睐,前来学习的弟子也与日俱增。一人练武,可以保身;一家练武,可以强族。如今,几乎每个古劳人都会咏春拳,镇上的大小武馆有30多家,就连学校的课间操也是根据咏春拳衍化而来。 2.天灯桥 坐落在古镇西南部的天灯桥,是当地人最引以为傲的建筑。这座长多米的木墩石板桥,是古劳人智慧与勇气的结晶。《记住乡愁》中就讲述过这座桥的故事…… 清嘉庆年间,民间贸易增多,靠船出行的种种不便让古镇居民产生了修桥的想法。建桥师傅告诉大家,小镇四周环水,唯有结实耐用的石桥,方能经受住河水的常年冲刷。 可古劳地少水多,别说石块,就连泥土都稀少得很。如果建石桥,就必须驾船穿越浩荡的西江,到30多公里外的西樵山上采石。 用两只龙艇夹一块石块过江,石块还有掉入江中的风险,巨大的运石消耗让古劳人陷入沉思,如果只是蛮干,不知何时才能建起石桥。古镇人聚到一起,集思广益,希望能找到应对办法。 事不凝滞,理贵变通,有人提出了一个折衷的方案:桥面用石板铺就,桥墩用制作龙舟的水松或杉木代替。这些木头不碰水就会烂掉,但在水里泡着,便长久不烂。这样,能最大程度解决石料不足的问题。 古劳先人转变思路,找到了最合适的建桥方法。他们就地取材,在水底打上杉木桩,用砖石砌成坚固的桥墩,再把长石板铺在上面,只用半年时间,就建起了一座木墩石板桥。 石板桥竣工当日,正值元宵节,就在人们点燃花灯、祈福纳祥之时,一场流星雨划过天际,从此,古镇人就把这座桥称作“天灯桥”,古镇人在建起石板桥的同时,也把不蛮干、懂变通的智慧融进了血脉…… 3.水乡民俗风情馆 穿过美丽的荷花世界,再经过一段河道就可以到达横海码头上岸,步行至古劳水乡民俗风情馆。水乡民俗风情馆主要设置四个展馆,分别是古劳镇概况馆、水乡人家馆、水乡龙舟馆、古劳水利馆。这些展馆的设置充分展示了古劳镇水利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传统龙舟文化以及水乡农耕文化的魅力。 古镇文化 古劳传统狮 逢年过节,古劳镇上总会响起振奋人心的锣鼓声。浩浩荡荡的舞狮队走街串巷,十分热闹。然而,这样精彩的表演,在20世纪90年代末,也曾一度衰落。《记住乡愁》第四季《古劳镇——变则通通则久》中,就为大家讲述了古劳传统狮如何走上了创新之路……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yx/3908.html
- 上一篇文章: 唯此一种豆,给血管减龄怎么做都好吃
- 下一篇文章: 长寿的秘密,增三十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