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作者:

王延年1沈雪1乔延江2史新元2

作者单位:

1、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

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信息研究中心

摘要:

本文论述了发酵对中药活性成分、药理作用、毒副作用、药效、中药资源及发酵工艺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发挥强大的分解转化能力,并能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中药炮制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具有一般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为中药的发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应用现代发酵技术,定向发酵中药,应成为中药发酵研究的方向。

中药发酵是借助于酶和微生物的作用,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温度、湿度、空气、水分等),使药物通过发酵过程,改变其原有性能,增强或产生新的功效,扩大用药品种,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发酵法为中药炮制方法之一,在中药发展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例如,《医学入门》(年)中“五倍子”条下载有“五倍子粗粉,并矾、曲和匀,如作酒曲样,入瓷器内遮不见风,候生白取出”。这里的“生白”,就是从五倍子中用发酵法得到的没(mo)食子酸,是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最早制得的有机酸,比瑞典药学家舍勒氏制备没食子酸(年)早了多年。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发酵法在中药领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发酵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如提高中药药效、生成新的活性成分、产生新药效、节省药源等。总之,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发酵中药,将对扩大中药治疗范围、改进剂型、创制新药方面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为中药吸收现代科技成果提供新途径,对中药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发酵对中药活性成分的影响

在中药发酵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生命活动具有强大分解转化物质的能力,并能产生多种次生代谢产物,可以比一般的物理或化学手段更大幅度地改变药性,产生新的化学成分或活性更强的先导化合物。发酵过程能完成一些化学合成难以进行的反应,主要涉及羟基化、环氧化、脱氢、氢化、水解、水合、酯基转移、酯化、胺化、脱水、异构化、芳构化等化学反应。

发酵对中药活性成分的影响,可以从4个方面概括其途径:

?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包括多种酶、抗生素等。

?微生物的次生代谢过程中产生活性化合物。

?中药所含的某些成分可以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形成新的成分或改变各成分的相互比例。

?微生物的代谢可以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转化成新的化合物,同时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和中药中的成分发生反应,也能产生新的化合物。

发酵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01

抗菌

李国红等利用枯草芽抱杆菌对中药进行发酵并检测其抗菌活性的变化。由于枯草芽抱杆菌与中药发生相互作用使中药成分发生变化,引起抗菌活性的变化,如射干、杏仁等中药的发酵产物抗菌活性明显增强。

王炎焱等研究发现,红曲各剂量组与洛伐他汀组比较抗炎作用相似。由于洛伐他汀为内酯式MonacolinK需在体内水解为酸式才能发挥药效。此外,该过程需要消耗体内的羟基酯酶,长期使用会增加肝、肾的负担,而红曲中的MonacolinK多为酸式,无需水解,在体内可以直接发挥作用。

02

降血压

对自发高血压大鼠(SHR)、肾血管型高血压大鼠(RHR)及DOCA-盐型高血压大鼠(DHR)每日口服红曲3~4周。结果显示,红曲能够降低SHR、DOCA-盐型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其中对DOCA-盐型高血压大鼠的降血压作用强于SHR。

03

溶栓作用

齐海萍等利用豆豉提取豆豉溶栓粗酶,测定了豆豉溶栓酶的体外溶栓能力,并研究了豆豉溶栓酶在不同温度、酸碱度、金属离子强度及各种不同的化学物质中溶栓能力的大小,测定了加入各种类型的抑制剂,其溶栓能力的变化情况。

04

防治骨质疏松

毛俊琴等报道淡豆豉可显著提高卵巢切除大鼠的骨密度及血清钙(Ca)、磷(P)浓度,降低血清总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其作用与剂量有关,提示淡豆豉具有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作用。

05

降血脂

宋洪涛等以高脂血症鹌鹑模型研究了红曲H-40和H-18的血脂调节作用。结果显示,红曲H-40和H-18均具有降低高脂血症鹌鹑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C-C)的作用,而红曲H-18比红曲H-40具有更强的降血脂活性。

06

发酵对中药抗肿瘤作用的影响

毛俊琴等采用稻瘟霉分生孢子法初筛,四唑盐(MTT)比色法研究中药淡豆豉,结果显示,中药淡豆豉醇提物(SAE)可显著抑制SMMC-和QSG-生长,同时具有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关系,且作用强于原料黑豆醇提物(HAE)。

董枚等报道六味地黄发酵液连续给药两周,可显著抑制小鼠肝癌H22的生长,抑瘤率为30%,而同等剂量的六味地黄煎剂无明显的抑瘤作用,表明抑瘤作用是经发酵产生的。

发酵对中药药效的影响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能分解、转化中药中的纤维、糖类、蛋白质等成分,同时可以使中药细胞破壁,促进有效成分溶出。中药中所含成分与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存在相互作用,生成新的化学成分或改变各成分之间的比例。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和中药所含成分发生协同作用,达到提高药效、改变药性或产生新的治疗作用。

王林等报道,用麻黄、莱菔子、金银花、连翘等中药发酵灵芝菌,能明显增加灵芝菌的生物量,而且灵芝发酵液的祛痰、止咳作用更强。

中药经发酵,分子量相对较小,在人体中吸收较快、较完全。药物进入人体后不能直接被利用的有效活性组分,可以通过发酵将其降解成小分子活性物质而被直接利用,从而提高药效。例如,2mg芥子裂变物的药效等于未提取的芥子50g的药效。

大豆经发酵加工成淡豆豉,即具有降血脂、抗氧化、抗癌及类雌激素等生理功能,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乳腺癌及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等。

刘涛等报道了临床针对痰邪的不同性质,把半夏或用药汁浸或加其它药物制成曲,使半夏更能发挥其祛痰功效,包括生姜曲、矾曲、皂角曲、竹沥曲、麻油曲、牛胆曲、开郁曲、硝黄曲、海粉曲、霞天曲等的不同应用。

中药复方的发酵制剂三株赋新康口服液,经临床药理研究室实验证实,其S抑瘤率达60%以上,而相同中药复方不经发酵其抑瘤率仅为31%。

综上所述,中药发酵能显著提高疗效,发挥抗癌药提高癌症患者免疫力和对化疗的增效减毒功效。

不同的培养基经同样的微生物类群转化后也会产生药性的差异,如发酵淡豆鼓时,用桑叶、青蒿同制,药性偏于寒凉,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证;用麻黄、紫苏等同制,药性偏于辛温,适用于外感风寒之证。

发酵对中药毒副作用的影响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可能分解中药中的有毒物质,从而降低毒副作用,或使原来不易被消化吸收的物质,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而变得易于吸收。如动物血经微生物发酵后,消化吸收率可以成倍地提高。通过发酵炮制,可以降低或消除部分患者服用五倍子后食欲不振的副反应。李雁群等报道苦参灵芝发酵液,具有抗HBV的作用,苦参经过灵芝发酵后毒性降低。

药用真菌发酵,可将中药的有毒物质进行分解,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如利用灵芝对大豆进行深层发酵可以较完全地去除引起食后胀气的低聚糖。在一定程度上,中药发酵可以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

发酵与中药资源

秦俊哲等用中药渣代替传统原料进行灵芝固体发酵,发现其固体菌丝中多糖含量和氨基酸含量都大大提高,不仅提高了药效,而且节约了药用资源。中药提取后的药渣,也可以利用发酵技术对中药进行多次提取,能充分有效地吸收利用大部分营养物质、节省药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杨海龙等研究中药对灵芝液体发酵生物量及胞外多糖的影响。结果表明,除黄芪外,薏苡仁、枸杞子、当归、玄参、山药、党参、牛膝、石斛和芦荟的水提液均能促进灵芝的生长(生物量增加),尤以牛膝、山药效果显著。并提出可以利用灵芝酶活力强的优势,在培养基中添加中药,对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进行转化,可以降低中药的毒副作用或提高其效价。建议将现代发酵技术与中药材的加工进行有机的结合,利用灵芝等药用真菌对中药材进行发酵,生产包含中药活性成分、灵芝菌体及其活性代谢产物且组方配伍更佳的新型制剂。

中药复方是中医药的特色,利用药用真菌进行中药发酵加工,也可以组成中药复方并提供了新的组方形式。发酵后的产品可利用现代分离技术再加工或直接加工成制剂。天然培养基中添加中药成分的混合培养基的研究,有希望广泛地提供新的药用资源,并成为未来中药资源研究的热点。

发酵工艺影响中药质量

王世宇等以半夏曲的淀粉酶活力、蛋白酶活力和小肠推动率为评价指标,研究半夏曲的处方。结果半夏曲最佳的发酵处方为:清半夏80g、法半夏80g、六神曲原料5g、白矾10g、生姜汁20g、面粉32g。蔡琨等指出,大豆在自然发酵的过程中易被杂菌污染,影响其有效成分的含量。而应用纯种发酵则可以较好地控制温度、湿度、酸度等因素,保证发酵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生产出安全、有效、质量可靠的药用淡豆豉。高慧等报道神曲原料中的青蒿、苍耳、辣蓼,用鲜品或干品未见显著差异;面粉、麦麸配比影响淀粉酶活力;发酵时间对各酶活力有显著影响。

菌种的选育及分离筛选是中药发酵品生产的基础和关键。为获得优良菌种,一方面在自然界中分离筛选优良的工程菌,另一方面综合利用物理化学诱变技术、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或基因重组工程技术进行选育。

综上所述,中药发酵是中药学与生物学这两门科学的重要结合点之一。发酵可以较大幅度地改变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发现新的药用资源,为中药的发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祖国传统医药历经了长期的实践积累和历史的沉淀,是十分优越的。这需要我们不仅继承这些优秀成果,还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入研究其原理,掌握其规律性,从而推广到数量巨大的其他中药,为中药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做出贡献。中药发酵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中药的理想途径。

赞赏

长按







































白癫疯初期图片
中国白癜风界十大新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yx/3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