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一年中医,他是怎么给自己开方的丨正安
学员们通过《中医一年通》课程里的中医学习,能够运用中医的知识和方法,防治常见疾病、提高生活品质,是我们最大的成功和幸福,也是我们为大家传播更多中医正见的根本动力。 此次,我们就一起跟随 《中医一年通》第五期学员杨小兵的文章, 看看他是如何在学习后, 用老师的指导方法, 为生病的自己诊断开方的。 解除心烦的正确“姿势” //中医一年通学员·杨小兵 //中医一年通五期学员,报名学习前并无中医基础; //目前已学习半年之多, //中医基础理论及诊断学已学完, //中药已学一部分,方剂未开始学习。 起因 近三个月以来,不知是何原因,我一直感到心烦不已,口头禅基本上都变成了“烦死了!”、“我好烦!”这些。 通过跟着潘老师半年多的学习,我还给自己的这些“烦”做了个总结,主要症状可以概括为: 1.心烦、喜太息; 2.胃胀,常打嗝,胃口差; 3.梅核气; 4.手上臂内、后至腋窝内有不舒畅、牵拉内有疼痛;左侧胜于右。 5.长期右侧鼻孔不通;左侧鼻孔流涕(色清、黏腻)。 6.舌质偏紫、舌苔厚、苔色稍黄、舌边有轻微齿痕,舌体偏胖; 7.脚趾缝痒; 8.大便软、粘。 本来以为是由于那段时间压力太大,导致的心情不好,过段时间这情绪自然而然就会消退。 可万万没想到,这心烦的感觉一跟就跟了我三个月,而且还升级了,导致最近几天不仅后项疼、右肩僵疼,肩内还有冷感。 诊疗 好在在中医一年通学习了这么久,不能枉费了老师的一片苦心,和平日的辛勤钻研。于是我开始在家翻各种关于中医的书,试图用中医的方法给自己诊断一下。 2月5日的时候,我在看《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难道我这持续不断的心烦是因为那日喝了冰啤酒,寒气伤了肺和心脉? 于是,我又查了肺经和心经循行,看到这样一段话: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之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 不禁感叹,果然有端倪! 方剂 看到这里,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闪现:既然如此,诊断都诊了,何不运用自己在中医一年通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给自己开个药方呢? 说干就干,我又翻书了解到—— 心烦的可能原因为 1.肝郁化火,火扰心神; 2.肺气寒凝,气机不畅,致心气也不畅或心肺之间的信息交互不畅; 3.从心中所出血液,遇到肺输布的寒气,瘀堵心脉。 辨证分析 1.外感病:后项、右肩僵痛,是由于天气变化,受了风寒。 2.中焦病:脾湿欠运+胃气不降。 3.上焦病:寒闭肺窍+心脉瘀堵。 这寒闭肺窍是重点,心脉不通我也是有感觉的,虽然我不太相信自己会肝气郁,但确实是全身气机不畅,身体感觉很沉重。 可此时的我,虽然已经在中医一年通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及诊断学,可中药才上过两天课,方剂更是没有学过。 虽说给自己开方这事想得很美好,实践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开始翻看潘老师出的小册子——《中药精华本》,那里有各种中药的性味和功用的列表。 再结合已经学过的内容,开出了下面这样的方子,并亲自试药,总结了一些感受: 第一剂 香附12g、姜黄6g、细辛3g、 葱白3寸段、丹参5g、 党参20g、甘草10 ?用药思路 开始针对治疗肝气郁、肺窍闭、心脉阻这三方面挑选药物; 行气药首选疏肝理气的圣药——香附; 解表药选择能温肺化饮、宣通鼻窍的细辛; 活血药选活血行气的姜黄。姜黄本不常用,我查资料,见它常用来治疗肩臂的风寒湿痹及血瘀,其他活血药则没有那么明确。便看中它的作用部位,于是想拿来试试。 用党参补益胃、肺之气; 这几味药个性鲜明,于是想到,若不加个甘草好像不成个方子; 煎药出锅时,看到厨房有葱。想到葱白也可解表,且通肺、鼻,于是剁成葱花,以药汤冲服。 第一剂药,剂量都很小,主要还是探路。 ?服药体验 6日夜——22:20服药汤一碗。 即刻,胸中辛热之气弥散,心跳加快(舌麻,会不会是细辛中毒?),手臂气血旺相,上臂痹痛处热甚,接着前胸后背热,鼻窍通。 7日晨 口干、舌苔厚(色如常、齿痕无); 胃胀依旧,心烦喜叹息的情况没有多大变化; 大臂至腋窝内牵拉时,不通疼痛的感觉有减轻; 两鼻孔通畅,右鼻孔鼻涕少了很多(两小时坑鼻涕3次)。 7日——09:00 服药ml。肺鼻不通的症状持续减轻,心烦和胃的状况没有太大变化。 第二剂 香附12g、薤白6g、红花5g、 柴胡6g、枳实10g、姜黄6g、 细辛2g、丹参5g、党参20g、甘草10g ?用药思路 第一剂药,感觉细辛药力太猛,减1克;香附行气,主入肝经,在心肺的作用不明显。在行气药中又找到了薤白这味药。 薤白: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通阳散结——治胸痹之要药;行气导滞——治脘腹痞满胀痛。 用枳实破气消滞,解胃胀之苦。发现薤白、枳实皆通大肠,大肠气降,增加柴胡,以佐香附升木气。 丹参5克,作为引经药,引药通心经,同时丹参性微寒,除了活血,还有解心烦的功能。 第一剂体会到姜黄在细辛的协助下,力道彪悍,不容小觑。姜黄主要通过行气破瘀,为防止心胸处的淤血留邪别处,所以加了红花。 7日药方增加:薤白6g红花5g柴胡6g枳实10g 减少:细辛3g--2g ?服药体验 7日22:00服药 不知是细辛量减还是已经适应了药性,本次感觉辛窜之气没有那么强烈,较之前平和了不少; 服药几分钟,背部出了小汗; 约15分钟,感觉横膈下及两胁内一缕凉气,似“冂”形分布,横膈一带较轻,两胁稍多。看来是柴胡起作用了。好像柴胡没有用对; 半小时,感到气下大肠。看来胃气不降之症可以得到缓解。 8日晨自检: 舌质淡红、苔白厚、舌体偏胖; 胃胀有减,胃口稍好,梅核气仍在; 大便软黏腻; 发现:若不将鼻涕坑出,心烦感加重。 第三剂 薤白10g、姜黄8g、细辛2g、 辛夷花5g、淡豆鼓15g、 厚朴10g、枳实10g、党参20g ?用药思路 第二剂后: 胃胀有较大缓解、梅核气有少量减轻; 臂糯牵拉疼痛面积缩小至1/3; 疼痛程度减轻; 后项及右肩僵痛几乎除尽(前两天有点风寒,后项及肩背僵痛); 鼻涕较昨日又减少; 全天有四五次坑鼻涕; 深呼吸次数减少; 心烦次数减少和程度减轻。 从前两次服药后的情况来看,血瘀应该不是重点;从“若不将鼻涕坑出,心烦感加重”这一点来看,心烦的关键与是肺系统相关,可以断定与肝无关。 所以,减掉香附和柴胡;增加厚朴,与枳实组合,消痞降气;薤白加量;增加辛夷花。 因为表寒证没有解决,在解表药中找到了一个,能解表,能除烦。 这几味药指向明确,不需要用甘草调和,去掉甘草。 至此我才感觉,用药开始对路了。 ?服药体验 第三剂后,心烦、胃胀症状明显减轻,其他情况也持续改善。 第四剂 薤白10g、姜黄8g、细辛2g、 辛夷花5g、石菖蒲10g、 丹参5g、淡豆鼓15g、 厚朴10g、枳实10g、党参20g ?用药思路 用了前面3剂药,病情好了一多半,还有一点全身气机不畅感觉。 还是有点不自信,是否还有什么犄角旮旯里的寒气没有清理出来,所以又增加了石菖蒲和丹参。 ?服药体验 淡豆鼓药力很持久,晚上10点服的药,我凌晨三点多醒来,发现身上还在微微出汗; 症状持续改善,胃胀、心烦等几近消失。 10日: 心烦轻微也不易发; 腋窝疼痛范围小了很多; 胃胀和梅核气基本消失; 再受风寒,头痛、项痛; 11日: 停药; 后项僵痛基本消除; 风寒已解; 大便成形通畅; 其他症状如昨日; 手少阴心经和心包经; 气血旺相,估计身体还在继续做疏通; 傍晚觉得心气有些不足。’ 自第二剂开始,腿上皮肤干燥;日盛,伤津耗气了。本来还买了一剂,没有服用。 为了方便各位阅读,做了下面的表格,总结下此次自行开的4剂药及疗效: ?方剂 ?疗效 ?温馨提示 需要说明的是,此方剂并无基本方做底方,仅仅是据证而作的药物对应组合,是我应用所学的知识对自己做出的诊治。 因此,以上所有药方均不可乱吃,大家切记不要照方吃药! 感悟 //通过这次实践,有几点切身感受想要在这里和各位分享: 1、抓病机 对于“心烦喜太息”很容易辨成肝郁化火,火扰心神。但“若不将鼻涕坑出,心烦感加重”这一点说明了病机。 所以,以后我们去看医生,最好自己能准确描述,病证的起因,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加重或减轻。 做医生的也要问清和抓住机要。 2、用药 经过这次有目的的试药,我对细辛、薤白、姜黄、淡豆鼓几味药有了直观的体验,加深了对药性的理解掌握。 从形态上看,叶似肺两片,花如心,根似肾。入肺经、肾经。其味辛,性温。 常用量1~3克,宣散之力迅速而猛烈,又入肺肾,所以对陈寒痼冷有效。 又名小蒜。小时候,我们在山坡上采挖吃过。菜地中无人种养,山坡上野生一丛一丛,也不多见。有俗语“九月的小蒜,香死老汉”,表示在农历九月,是薤白味道最浓郁的时候。 那是用鲜品全株,切碎拌油辣椒,调醋盐,做凉菜,味道确实极美。 薤白最大的特点:通阳散结,作用在胸中。所以治疗心胸处的疾病多用此药。与瓜蒌、半夏搭配除胸中之痰湿。瓜蒌有润肠通便的功效,我证并不适用。 似一莽夫,力大性急,行不久远。如黑旋风李逵,轮开板斧,大力砍杀,但也就是三板斧,就要坐下来歇息。所以姜黄的活血行气之力,只能作用在胸、肩、上臂一带。 辛,微温。能解表、除烦。味辛能散。除烦功效容易忽略,我开始也没有想到。能除烦,是取了黄豆发酵之气,将深层次的很细微的不畅气机,缓慢持续地透出来。 作用力非常缓和,但力道绵绵不绝,持续很久。我用了15克,量太大了。 另:一开始,加上大腹皮,应该对脚气和大便有帮助;全方中辛燥温热药多,应该加石斛,避免伤津。 通过 此次实践,我第一次感受到中医与自身的贴近,虽然想要真正做到用中医方式来帮助别人、消除病痛,还需要继续努力学习。但也十分感谢这半年多中医一年通的课程,以及潘老师知无不言、谆谆善诱的教导,独特的教学方式,让我们与中医更贴近。 同时 我也领悟到:中医是一种医学,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主张健康、淡然、快乐的生活方式。用自己的双手呵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让我们有正确的生活理念,气定神闲而不浮躁,能不随波逐流而又自在。并且,还能在学习之中,遇见志趣相同的良师益友。因此,中医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 END想和我一样参加《中医一年通》课程的朋友们 赶紧看过来↓↓↓ 授课老师 ★潘毅教授★ ?正安文化特约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正安中医一年通》课程主讲老师。 ?潘教授习医从医30余年,具有丰富的教学与临床实践经验。多年沉潜医易相通之道,致力于从理论到临床的原味中医研究与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有《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一书。 ?潘教授讲课旁征博引,深受学生喜爱,曾荣登年全国医学专业最受欢迎十大教授榜、年各省最受欢迎十大教授榜,是中医一年通学员眼中的“男神”。 潘毅老师经典文章回顾 从脾看,中医辨证其实很简单 看着自然学中医 太极,把中药,方剂都讲通了 没学过中医的人,也知道用“阴阳”调理不适 学中医,怎能不会时空太极图 end 正安微课堂最新微课:《潘毅丨中医粉如何学习中医不走弯路》 知识分享技术提供方:千聊,感谢千聊提供技术支持。 如果您想报名“中医一年通”鐧界櫆椋庡尰闄㈢殑鏈濂芥不鐤楀亸鏂?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浠锋牸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yx/184.html
- 上一篇文章: 好吃的家常菜做法大全
- 下一篇文章: 执业药师开心学淡豆豉与它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