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本类药物大多辛散轻扬,主人肺经、膀胱经,偏行肌表,能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即《黄帝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此外,部分解表药兼能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解表药主要用于治疗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根据解表药的药性及功效主治差异,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及发散风热药两类,又称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

(五)淡豆豉

1.概述

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

苦、辛,凉。归肺、胃经。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用于治疗感冒,寒热头痛,烦躁胸闷,虚烦不眠。

6~12克。

2.食药功效

可降血脂、抗氧化、降血糖、抗癌、溶解血栓等。

3.养生方剂

(1)豆豉茶

淡豆豉10克,薄荷3克。将豆豉洗净,打碎,与薄荷起放入茶杯,用沸水冲泡。代茶服用。本茶具有疏散风热、解表除烦的功效。适用于风热感冒之发热、恶寒、鼻塞、头痛、身不汗出或微汗出、咽痛、口渴、舌红、脉数。风寒感冒者不宜服用。

(2)淡豆豉葱白煲豆腐

豆腐2~4块,淡豆豉12克,葱白15克,生姜1~2片。先将豆腐放入锅中,用生油略煎,然后放入淡豆豉,加清水毫升,煎取80~90毫升,放入葱白、生姜,煮沸后取出即成。趁热服用。淡豆豉、生姜等可不吃。服后盖上被子,微出汗。每日1剂,可连续服1~3日。本药膳方具有发散风寒、清咽止咳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伤风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咽痒咳嗽等。

(3)葱豉黄酒汤

连须葱白30克,淡豆豉15克,黄酒50克。先将豆豉加适量水煎煮约10分钟,再放入洗净切碎的连须葱白,继续煎煮5分钟,滤出煎液,加入黄酒,趁热服用。每日分2次服。解表散寒,适用于风寒型感冒。

(六)生姜

1.概述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

3~9克。

2.食药功效

(1)抗氧化

生姜挥发油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同时通过抑制胶原酶、酪氨酸酶、透明质酸酶和弹性蛋白酶,表现出强烈的抗衰老活性。因此,生姜的提取物可以用作天然抗氧化剂代替合成抗氧化剂。

(2)降血压

生姜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3)解痉、镇痛

生姜挥发油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

3.养生方剂

(1)生姜五味子汤

出自《外台秘要》卷九引《小品方》。

五味子9克,生姜15克,紫菀3克,半夏6克(洗),吴茱萸3克,款冬花1.5克,细辛3克,附子9克(炮),茯苓12克,甘草6克(炙),桂心3克。

上11味,切。

以水1升,煮至毫升。分3次温服。老人可服50毫升。

服药期间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羊肉、生菜、醋物、生葱。

(2)生姜粥

粳米50克,生姜5片,连须葱数根,米醋适量。用砂锅煮米做粥,生姜捣烂与米同煮,粥将熟时放入葱、醋。解表散热,温胃止呕。适宜于外感风寒暑湿之邪而引起的头痛、身痛、恶寒、无汗、呕逆等症。

(3)姜糖苏叶饮

取生姜3克,红糖15克,紫苏叶3克;将生姜洗净,切成细丝,与紫苏叶一起放入杯中,加入红糖,用开水冲泡盖上杯盖焖10分钟,趁热服用,每日2次。

方中紫苏叶辛温,可发表散寒,宣通肌表,疏散郁闭的肺气,理气和营,能治疗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或兼见咳嗽、胸闷不舒等症状的风寒感冒,以及患有恶心、呕吐、胃痛、腹胀等症状的肠胃型感冒。与生姜配伍,可增强解表散寒的功效。红糖甘温,既可温中散寒,助紫苏叶、生姜发散在表之寒,又可作为调味品,缓解辛辣苦涩的味道。

此外,本方对于怀孕期间恶心呕吐者、吃鱼蟹之后腹痛恶心者、小儿肚子受凉呕吐腹泻者都有一定效果。在遭受暴雨、冰雪、寒风、水湿侵袭后,泡一杯姜糖苏叶饮也有预防感冒的作用。需注意的是,有身重疲乏、神志昏沉、胸脘满闷不舒、没有食欲、大便黏腻不畅等湿热内蕴表现的人不宜服用。

摘录自药食同源养生方药集萃主编:乔铁梁可马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yx/16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