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豉汤是一个神奇的方子,古人说其有涌吐之功,时方医家说其不能涌吐,经方医家为尊者讳,既不敢说不能涌吐,也不愿意说能涌吐,只好说有时候能涌吐,一般不会涌吐。而后世医家确实没有拿它做涌吐之用的,在临床上也很少见到因为服栀子豉汤而吐的。古代本草以“豉”为正名,《名医别录》中首见“豉”的记载,唐朝药物学家陈藏器记录了“蒲州豉味咸”,以本草的形式将咸豉入药。《本草纲目》曰:“许慎《说文》谓豆豉为配盐幽菽者……有淡豉、咸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咸者”。说明在不是唐代才开始将咸豉入药,汉代就有用咸豉治病的,并一直延用到明朝。但话就是这样,传着传着就变了,到了《本草蒙筌》中就变成了“味淡无盐,入药方验”,所以清代医家皆奉淡豆豉为正朔。因咸豉为豆类腐败发酵而成,故其有一种腐气,即使是香豉,闻的时候也有些腐气在内。而腐气、咸味在五行中属水,五脏中与肾相配,所以肾主腐气、咸味。遇到山岚瘴气或天行时疫时,咸豉可以从肾、从少阴把邪气推出去,主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最简单的方子就是晋代葛洪葛真人的“葱豉汤”。如果以咸豉入栀子豉汤,豆为肾之谷,黑为肾之色,咸为肾之味,腐为肾之气,咸豉才是“得吐者,止后服”的原因,淡豆豉没有这个功效。因为盐自古以来都有催吐的作用,即使现在急诊科治疗食物中毒时,也有用喝淡盐水催吐的。《本经疏证》说:“盐入口能令人津液升而裹之,于是复多饮水以激之,乃能作吐”。咸味可使津液上升,所以,不是栀子豉汤有涌吐之功,而是咸盐可以涌吐。由于后世医家用药平和,抛弃了霸道的吐法和下法,所以淡豆豉逐渐代替了咸豉的地位,栀子豉汤也就失去了涌吐之功。一得斋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yx/15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