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学习民间验秘方——小儿口疮之口舌生疮

导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草药治一方病。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中医药在岭南历代先民中广泛传播、自觉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也为中医药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群众基础。广东是岭南医学的故乡,也是南药的主产地,中医药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

岭南医学源远流长,民间积累的验秘方不计其数。以下民间验秘方均摘自《岭南民间验秘方大全》。

口疮又称“口腔溃疡”,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表浅性溃疡,大小可从米粒至黄豆大小、成圆形或卵圆形,溃疡面凹陷、周围充血。小儿口疮以齿龈、舌体、两颊、上腭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

鹅口疮为小儿口疮、舌上满布白屑、状如鹅口,故名。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称“雪口”。新生儿、营养不良、慢性腹泻、长期用抗生素或激素的小儿易发生白色念珠菌的侵袭,形成鹅口疮。在初期于颊黏膜、舌、齿龈、上腭处有点状和小片状白屑,并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拭去。(摘自:百科)

岭南民间验秘方1民间验秘方一

黄花仔(正名田基黄)适量。

黄花仔适量浓煎,调蜜糖拭口。

用于鹅口疮。

黄花仔:藤黄科植物地耳草的全草。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散瘀消肿的功效。用于湿热黄疸,泄泻,痢疾,肠痈,痈疖肿毒,乳蛾,口疮,目赤肿痛,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2民间验秘方二

鲜马鞭草适量。

捶汁搽患处,另外取汁1茶匙内服。

用于小儿鹅口疮。

3民间验秘方三

胜红蓟、生地各15克,板蓝根10克,金银花12克,甘草3克。

水煎服。

用于口腔黏膜感染白色念珠菌(鹅口疮)。

验秘方一~验秘方三选自《南方百草良方》

4民间验秘方四

生地黄10克,土茯苓10克,淡竹叶3克,灯心草3扎,甘草2克。

每日1剂。清水2碗,煎至半碗,分2~3次温服。

用于鹅口疮属心脾积热者。症见口舌白屑壅积,周围红晕焮赤,蔓延迅速,兼见啼哭烦躁,面赤唇红,便秘溺赤,舌尖红赤,苔黄,脉数,指纹紫滞。

体虚便溏者慎用。舌为心之苗,口为脾之窍。心脾积热,熏蒸于口,化为白屑故称为雪口,治宜清泄心脾积热。方中生地黄清热养阴;土茯苓利湿解毒以泻脾之积热;淡竹叶,灯心草清泻心火,导热下行;甘草调和诸药。各药合用,使心脾积热得清,而雪口自愈。便秘不通者加冬瓜仁10克通腑泻热,导邪热从下而解;白屑严重时加石菖蒲5克,竹茹3克以辟秽化浊。除服用上方外,还可用金银花10克,甘草6克煎水,随时擦拭口腔或漱口,以加速假膜的消退。

5民间验秘方五

知母6克,麦冬6克,牡丹皮6克,玄参6克,甘草2克。

每日1剂。清水2碗,煎至半碗,分2~3次温服。

用于鹅口疮属虚火上浮者。症见白屑散在,周围红晕色淡,神疲,纳呆,五心烦热或低热盗汗,舌红少苔。

脾胃虚寒者慎用。肾阴不足,虚火上浮,白屑积于口腔发为雪口,治宜滋阴降火。方中知母养阴清热泻火;麦冬、牡丹皮滋阴降火;玄参滋阴清热;甘草调和诸药。各药合用,使阴液得增,浮火下归而阴阳平调,病可自愈。若见五心烦热者加白薇3克、胡黄连3克以清虚热,降虚火;口中腐臭者加竹茹3克、佩兰3克以泻浊除臭。

验秘方四~验秘方五选自《广东凉茶》

关于治疗小儿口疮的民间验秘方还有很多,如果您想进行更详细学习,可以阅读《岭南民间验秘方大全》。

⊙版权声明:文章摘录于《岭南民间验秘方大全》

⊙投稿信箱:ghyjy

gehongtcmi.







































北京看白癜风正规医院
擅长白癜风的辩证论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yx/13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