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原创亲情和美食不可辜负书友侃晨读

刘恩珍

汪曾琪不愧为美食家,他在《豆腐》一文中把豆腐的南北做法细细道来,一块豆腐竟能变换出这么多的花样,见字如香、勾人馋虫。

提及豆腐想起高中住校那会儿的一道美味。寝室里有一位郜姓同学每周会带一瓶豆腐,打开瓶盖满室飘香。那时学习虽紧张,也禁不住问她做法,答曰:用那种有布纹的水豆腐开水淖几分钟,趁热只放盐和麻酱,筷子搅碎后点几滴麻油,盖盖即成。周日回家自己如法炮制果然鲜香,我自创又加上一枚剁碎了的煮鸡蛋,味道更好。简单易学,至今这道美味仍是我的家常菜。

我家婆婆也有做豆腐的拿手绝活。土豆切丝与水豆腐一起上热笼同蒸10分钟,待土豆蒸软和豆腐一起搅拌,白芝麻碾碎撒盐、新蒜捣泥,淋上麻油同拌成糊,配一小蝶韭花,早餐桌上纵有山珍海味也需退避三舍。

今读汪曾琪这个怪老头,觉得他对品赏美食、谈论美食的做派很像我的父亲。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心里想象着用父亲的南方口音读出来,抑扬顿挫特别带劲。

南方人很会吃且吃的讲究,吃痛快的时候总会一边吃一边剖析,好像菜谱研讨会一般。

父亲文革后恢复了职务,他还是开封为数不多的品菜师。那时开封国营饭店很红火,哪个饭店每创新菜都要请品菜师们集中品评定价,每年开封举办的美食大赛也要请品菜师们评出金银铜奖。最喜欢父亲品菜归来在家细细仿制菜的做法,那认真劲,学究似的。

父亲不仅亲自下厨还亲自采买。他信奉袁枚的论断“大抵一席佳肴,司厨之功居其六,买办之功居其四。”他会让全家人坐等,拉上我和姐姐一同采购,边选边讲美周公的“笾豆有践”,讲“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

采买毕,一家人什么都不许做,他指挥我和姐姐操刀摘菜,父亲亲自烹调。这时,母亲总以欣赏的口吻故作嗔怪状:“又在谝能了!”。

菜上桌,父亲会让全家人一边品尝一边猜测里面用几种材料、几成热的油、大火还是文火。

有一次父亲做母亲爱喝的“星星咸汤”,说是咸汤,其实咸淡适宜,咸汤食材不定,季节不同食材变化多端。十多种材料细细碎碎、软面硬脆,红澄黄绿青白黑各色小碎丁繁星撒散,像夜幕中星星的眼。当全家人拼劲全力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这时的父亲最得意,像列宁一样倾身演讲,一一数算食材和做法:红丁是番茄、虾仁、火腿、菠菜头,澄丁是猪油渣、馓子末、胡萝卜,黄丁是蛋黄,绿丁是芹菜,青丁是剥了皮的苋菜梗,黑丁是香菇、木耳,白丁是冬笋、凉薯、茭白、豆腐。这些食材在点了酱油和白芝麻的面汤里混杂着,趁汤煮开,撒蛋清成片、芫荽只留叶,丢一撮半尺长粉丝,薄如蝉翼的糯米片漂浮其间,像极了暮色飞云。口味偏辣一点的,可以多放白胡椒,出锅点几滴麻油,那个香呦!

还说豆腐,俺也有豆腐绝活,辣豆酱烧豆腐这道菜俺可拿手。在炸豆酱前拍几枚蒜,投几颗辣椒,放一点洋葱末,扔几粒麻椒,一颗八角,响油翻出香味再加豆酱大火鼓嘟,待豆酱呈红亮色再加水,煮沸勾芡,最后加入嫩豆腐。别忘了出锅滴明油,没有明油麻油也可,?喜欢吃肉的,还可以在炸豆酱前煸炒半勺肉末,那种豆腐的味道更为上乘。

有一种豆腐做法是我和父亲一起研制的——刘家煮豆泡。可惜当时没有申请专利。

豆腐要尉氏老豆腐,切成一寸见方的正方体,过大火油炸至焦黄,捞出滤油,从一面开口掏出里面的白豆腐,只剩四四方方的焦豆腐皮,加入预先葱姜蒜末老抽拌好的肉馅,与掏出的白豆腐一起搅匀,一遍遍加水和蛋清,直到肉馅成糊装入空壳炸豆腐内,在开口处滚一道芡粉封口,口朝上放入沸腾的高汤锅内。切忌,汤不宜高过豆腐。加盖前,汤里一定要放入笋丝、干丝、细姜丝、火腿丝,煮沸后豆腐翻身再煮直至皮皱汤白,出锅滴一滴蜂蜜几滴麻油,撒小香葱末。刘家豆泡!外皮劲道,内里松软,咬上一口,汤汁滑而不腻。让人吃一口想两口!呵呵,都说秘方不外传,美食不能独享,飨与书友也是一大快事!

父亲常说,要把做饭当成艺术,精心设计用心制作,艺术品制作也不过如此。闲暇时,能把日常俗物做成不寻常的美食且色香味俱全,一家人围坐品尝,亲情就在这一勺一羹里融化成浓浓的爱意。袁枚说,食饮虽微,而吾于忠恕之道,则已尽矣。我想说,食饮虽常,而美食与亲情之间,爱在其中不可辜负!

书香开封







































哪里治白癜风治的好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yx/1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