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之剂汤头歌诀下
1麻黄附子细辛汤(张仲景)少阴表证。(《伤寒论》) 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 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①能康 ①曷:曷(hé),音何,何时。 麻黄二两(6克)附子一枚(9克)细辛二两(3克) 水煎温服。 助阳解表。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外感风寒为本方主证。少阴阳虚为兼证。少阴病本为阳气虚寒证,应不发热,今反发热,为外有表邪之象。但表证脉又应浮,今反见沉脉,知病在少阴。方用麻黄发汗解表,为君药。细辛入少阴肾经,能解少阴风寒,为臣药。附子顾护肾阳。诸药相合,发中有补,使表解,而阳气不受损害,可见仲景之匠心。 2人参败毒散(朱肱) 暑湿热时行。(《类证活人书》) 人参败毒茯苓草 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 四时感冒有奇功 去参名为败毒散 加入消风治亦同 人参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桔梗茯苓各一两(各98)甘草五钱(5g) 上药为末,每服二钱(6g),入生姜、薄荷煎。 发汗祛湿,益气解表。 气虚外感风寒湿。 症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疫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外感风寒湿邪为本方主证。咳痰胸闷,为兼痰邪;脉按之无力,为兼气虚。方中羌活、独活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风寒湿,为君药。柴胡、川芎发散解肌,行气散风,为臣药。桔梗、枳壳并用宣降气机;前胡、茯苓化痰止咳;人参扶正祛邪,散中有补;薄荷、生姜助解表透邪之力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用治四时感冒有良效。 (1)败毒散若病人体质不虚,可减去人参,名为“败毒散”。 (2)人参败毒散与消风散(弘祛风之剂)同用,名为消风败毒散,主治基本相同。 3再造散(陶节庵)阳虚不能作汗。(《伤寒六书》)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can 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① ①谙:音an。熟悉。 黄芪二钱(6克)人参桂枝芍药熟附细辛羌活防风川芎煨生姜各一钱(各3克)甘草五分(1.5克) 水煎温服。 解表散寒,助阳益气。 阳虚虚弱,外感风寒。 症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本方虽见阳虚气弱,但外感表寒应是主证,外邪除后方可扶正,此时解表为先。阳气虚弱当为兼证。方中羌活、细辛、桂枝散寒解表,为君药。川芎、防风助君药散风解表,活血行气,为臣药。黄芪、人参、附子补气助阳,鼓邪外出,并防阳随汗脱,此时扶正是为了更好地祛邪;煨姜、大枣补益脾胃,调和气血,资助汗源,为佐药。甘草益气安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合,扶正不留邪,发汗不伤正,恰到好处。 4麻黄人参芍药汤(李东垣)内虚感寒。(《以脾胃论》) 麻黄人参芍药汤桂枝五味麦冬襄 归芪甘草汗兼补虚人外感服之康 人参麦冬各三分(1克)桂枝五分(2克)黄芪当归身麻黄炙甘草白芍各一钱(各3克)五味子五粒(1克) 水煎温服。 散寒解表,益气养血。 脾胃虚弱,外感风寒。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心烦,倦怠乏力,面色苍白,或见吐血者。 外感风寒表证为本方主证。气血不足,内有郁热,皆为兼证。方以麻黄发汗散寒,为君药。桂枝助麻黄通达营卫,发汗祛邪,为臣药。人参、黄芪补中益气;当归、白芍补血敛阴;麦冬、五味子滋阴生津,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益气养血,滋阴清热,外散表邪,扶正解表。 5神白散(朱端章)一切风寒。(《卫生家宝万》) 神白散用白芷甘姜葱淡豉与相参 肘后单煎葱白豉用代麻黄功不斩 白芷一两(9克)甘草五钱(3克)淡豆鼓五十粒(6克)生姜三片(3克)葱白三寸(6克) 水煎温服。 解表散寒。 外感风寒初起。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 本方主证为外感风寒轻证。外邪束表,经输不利,故弘头痛,为次要症状。方以白芷散风止痛,为君药。葱白、淡豆豉通阳解表,助君药外散风寒,为臣药。生姜散寒和胃,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葱豉汤(《肘后备急方》)葱白一握(6克),淡豆豉一升(6克),水煎温服。 功用:发汗解表。 主治:伤寒初起,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无汗等症。 6十神汤时行感冒。(《太平惠民和剂局万》) 十神汤里葛升麻陈草芎苏白芷加 麻黄赤芍兼香附时邪感冒效堪夸 葛根十四两(12克)升麻陈皮炙甘草川芎紫苏叶白芷麻黄赤芍药香附各四两(各6克) 加生姜5片,连须葱白3茎,水煎温服。 解肌发表,理气和中。 感冒风寒,郁而化热。 症见恶寒渐轻,身热增加,无汗头痛,囗微渴,心烦,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感冒风寒化热为本方主证。外邪不解,兼见肝胃气滞,症见胸脘痞闷,不思饮食。方用葛根、升麻解肌发表,升津除烦,为君药。麻黄、苏叶、白芷散表邪,止头痛,为臣药。香附、陈皮疏肝理脾:赤芍药清热和营;姜、葱通阳解表,共为佐药。炙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配合,寒温并用,辛凉为主,兼清里热,调畅气机,配合巧妙。 7.银翘散(吴鞠通)温邪初起,(《温病条辩》) 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 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咳加杏仁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 银花连翘各一两(各15克)苦桔梗牛蒡子薄荷各六钱(各6克)荆芥穗四钱(4克)淡豆豉甘草各五钱(各5克) 鲜芦根煎汤,水煎服。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风温初起。 症见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外感风热表证为本方主证。无汗,或汗出不畅,为兼寒邪之象,寒主收缩,毛窍开阖不利而致。风犯上首,首先犯肺,故咽痛咳嗽,为次要症状。方中重用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为君药。薄荷、牛蒡子助君药疏散风热,利咽止咳,为臣药。荆芥穗、淡豆豉开汗孔,透毛窍,散表邪;芦根、淡竹叶清热生津;桔梗载药上行,宣肺化痰,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桔梗利咽,共为使药。若肺热痰多,气逆咳嗽,可加杏仁、贝母降气化痰。热盛津伤,而口渴者,可加天花粉清热生津。热邪入里,可加栀子、黄芩清热泻火。上述加减用药临床上可因证而用。 8桑菊饮(吴鞠通)风温咳嗽。(《温病条辩》)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 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桑叶二钱半(8克)菊花一钱(3克)杏仁二钱(6)连翘一钱五分(5克)薄荷八分(2.5克)桔梗二钱(6克)生甘草八分(2.5克)苇根二钱(6克) 水煎服。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温初起。 症见但咳,身不甚热,口微渴,脉浮数。 外感风热轻证为本方主证。温邪犯肺,失于宣降,故咳嗽较为明显,为次要症状。方中桑叶、菊花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为君药。连翘、薄荷助君药清热利咽,为臣药。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芦根清热生津,为佐药。生甘草助桔梗利咽化痰,并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为辛凉轻剂, 既可疏风清热,又可止咳。若肺胃热盛,可加知母、石膏清肺胃热。 按:银翘散与桑菊饮均可用治风温初起,组成中同有连翘、薄荷、芦根、桔梗、甘草5味药。但前者用银花、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竹叶解表透邪,清热解毒力强,称为辛凉平剂;而后者有桑叶、菊花、杏仁宣肺止咳之功略强,各有侧重。 9防风解毒汤(缪仲淳)风温痧疹。 防风解毒荆薄荷大力石膏竹叶和 甘桔连翘知木枳风温痧疹①肺经多 ①痧疹:即风痧,因其形似“沙子”而得名。冬春季流行,多见小儿。初起类似感冒,轻度发热,咳嗽,特殊皮疹细小如沙,预后良好。 防风荆芥薄荷大力子(牛蒡子)生石膏竹叶甘草桔梗连翘知母木通枳实(原书无用量) 水煎服。 解表透疹,清热泻火。 大人小儿一切风温痧疹初起表证重者。 风温痧疹初起表证重者为本方主证。热邪内侵肺胃为其兼证。方用荆芥、防风透疹,为君药。薄荷、牛蒡子、连翘助君药辛凉透疹,疏风解毒,为臣药。石膏、知母内清肺胃;竹叶、木通清心利尿;桔梗、枳实宣降气机,化痰利咽,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合,透疹解表为主,兼清里热,以防温邪逆传心包。 10竹叶柳蒡汤(缪仲淳)小儿痧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竹叶柳蒡干葛知蝉衣荆芥薄荷司 石膏粳米参甘麦初起风痧此可施 西河柳五钱(6克)荆芥穗干葛牛蒡子各一钱五分(各4.5克)蝉蜕薄荷知母甘草各一钱(各3克)玄参二钱〔6克〕麦冬三钱(9克)淡竹叶三十片(1.5克)甚者加石膏五钱(15g)粳米一撮(3克) 水煎服。 透疹解表,清泄肺胃。 痧疹透发不出。喘嗽,烦闷躁烦,咽喉肿痛等。 麻疹初起,风寒外束,疹出不畅,为本方主证。邪热内侵为其兼证。方中重用西河柳入血分,善透疹;牛蒡子、竹叶清泄上焦为君药。荆芥、葛根、薄荷、蝉蜕助君药散风热,开腠理、透疹邪,为臣药。玄参、石膏、知母、麦冬清里热,生津液;粳米加强石膏和胃清热之力,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方中西河柳发泄力强,用量不宜大,疹点已透则不可用。 11华盖散风寒致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华盖麻黄杏橘红桑皮苓草紫苏供 三拗只用麻甘杏表散风寒力最雄 麻黄桑白皮紫苏子杏仁赤茯苓陈皮各一两(3克)炙甘草半两(l.5克) 水煎服。 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肺感风寒。 症见咳嗽上气,痰气不利,呀呷有声,脉浮者。 外感风寒,肺失宣降,为本方主证。痰气不利,为兼痰邪。喘咳为次要症状。方用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为君药。桑白皮、苏子、杏仁泻肺降气,止咳平喘;陈皮、赤茯苓健脾理气,渗湿化痰,为佐药。甘草益胃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肺为诸脏之华盖,故名为“华盖散”。 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各等分。水煎服。 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感冒风邪。鼻塞身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满气短等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yp/523.html
- 上一篇文章: 养生保健长寿300招
- 下一篇文章: 风热感冒症状用药和饮食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