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中药的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已被列为国家科技部“十五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项目之一,发酵中药是实现中药现代化、具有高科技水平的新技术。

中药的药性是指各种草药的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和作用,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等学说为依据,

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对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是中药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是临床作用的基础。

中药的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补泻等。药性是中药的固有属性。但可以通过炮制方法进行调节。

药物经过发酵炮制,药性的几个方面都有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功效、用途发生相应的改变,以满足临床上治疗不同病症的需要。

因此,可以说,中药发酵炮制是在生物学、微生物学角度上对中药药性的改变,随着中药发酵炮制研究的深入,

发展到数量巨大的中药、复方以及中药渣的的资源开发利用,必然会对中药药性有进一步的阐释,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发酵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性能之一。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应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是指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以及淡或涩。

药物的性味常偏胜或偏弱,临床上嫌其太过或不足,发酵炮制能够对药物性味产生明显的影响,可以制其太过,扶其不足,或产生新的性味,从而达到调整治疗作用的目的,更好的适合临床需要。

如黑大豆,性味苦平,有活血、利水、解毒作用;将黑大豆发酵,制成“豆黄”,性味甘温,能祛湿痒、键脾益气;如果将黑大豆上覆盖青蒿、桑叶发酵,制成淡豆豉,则性味苦寒,具有解表除烦、宣郁解毒功能;

而黑大豆与麻黄、苏叶发酵制作,该品的性味辛、微温。表明不同的发酵方法、发酵工艺,会导致中药药性、临床功能的不同。

发酵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是与疾病所表现趋向性相对而言的。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也是中医临床用药应当遵循的规律之一。

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有关。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有:“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一般性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属阳,作用升浮;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物属阴,作用沉降。因此,发酵炮制对药物性味产生的影响,也会改变其作用趋向,即改变药物的升降浮沉。

中药大黄生品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其泻下作用的物质基础是番泻苷及蒽醌苷等结合型蒽醌类。

游离型蒽醌不具有泻下作用,为抑菌、抗肿瘤等有效成分。发酵炮制中,可以利用酶、适宜菌种结合型蒽醌种类分解为游离型蒽醌,就可以缓和其泻下作用;

相反利用刺囊毛霉等发酵大黄,可以将大黄中三种游离蒽醌,分别转化为三种结核型蒽醌,而增强大黄的泻下作用。

发酵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归经是指药物付机体某部位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或经络起作用或作用明显,而对其他脏腑或经络无作用或作用不明显。发酵炮制对归经的影响,往往是通过药性基质作用来实现的。

发酵炮制对毒性的影响

中药通过炮制,可以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净制、水泡漂、水飞、加热、加辅料处理、去油制霜等。

降毒或去毒途径途径通常包括使毒性成分减少、利用辅料解毒、使毒性成分发生转变等。炮制有毒药物时,一定要注意去毒与存效并重,不可偏废,并且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毒性表现,选用恰当的炮制方法。

否则,可能造成毒去效失,甚至效失毒存的结果,达不到炮制的目的。

中药发酵炮制对于降低毒性,具有很大优势,尤其是以确定的菌种定向发酵,可以针对一类毒性成分结构或基团,进行定向转化,而对其他成分没有影响。但这种定向发酵,需在弄清毒性成分的结构或基团,进行定向转化,而对其他成分没有影响。

但这种定向发酵,需在弄清毒性成分的结构以及弄清菌种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也是将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发酵炮制对补泻的影响

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有“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泻”也是中药的特征之一。为了使药物能更好的满足临床需要,可以通过炮制对药物的补泻加以改变和调整。

如生何首乌,苦寒主泻,可以通大便、解疮毒,结合型蒽醌类是何首乌致泻和肝毒性的主要成分。经黑豆汁拌蒸后制成的制首乌则甘温主补,可以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但在高温炮制过程中,二苯乙烯苷、卵磷脂等活性成分被较大程度的破坏,利用发酵炮制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研究发现,米根霉、菌株YMS-具有专一性降解蒽醌类成分而不破坏二苯乙烯苷的能力,既能降解结合型蒽醌,降低首乌致泻副作用,又不破坏有效成分。

联系方式:-(同







































北京看白癜风的好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多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yp/2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