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有什么偏方吗 http://m.39.net/pf/a_4658931.html

卓吾阅读·朗读者|第36期

卷首语

“大家听我来讲古……”广电网络杯泉州市少儿电视艺术节暨中小学生艺术节语言类(闽南语讲故事)的决赛上,我校陈浩泽同学生动形象、幽默诙谐地表演了泉州最后一个武状元黄培松的传奇故事《豆鼓脯会发芽》,喜获一等奖第一名!王恩杰同学紧随其后侃侃而谈,表演《煎堆补天》惟妙惟肖,把泉州民俗与古代神话结合,令人神往,喜获二等奖!本期让我们通过视频,一同领略两位闽南语故事大王的风采。

朗读者简介

大家好!我是鲤城区实验小学四年5班的陈浩泽,我是个热爱舞台,热爱学习的活力男孩。我兴趣爱好广泛,喜欢主持、唱歌、书法、英语等等。今天,就让我带大家一起走进有趣的闽南语故事《豆鼓脯会发芽》!

朗读者简介

大家好,我是鲤城区实验小学五年1班的王恩杰,今年11岁。我是一个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阳光男孩。在学校里,我是老师的好帮手;在生活中,我是父母的骄傲。我热爱阅读,喜欢朗诵,尤其对闽南语表演情有独钟,小小的舞台上有我大大的梦想。

主题链接

向上滑动阅览

闽南故事:豆豉脯勿会发芽

泉州有一句俗语,叫“豆豉脯勿会发芽”。原意是说穷人命苦好像豆豉脯,再努力打拼也没有出头的日子。现在引申为无德无才无力气就无生活出路;也可作谦辞表示自己没有什么作为。这句俗语是发生在清末泉州府一位武状元黄培松的身上。

据《泉州俗语故事》记载,黄培松,清咸丰四年出生于泉州府南安县。他父亲是农民,为了培养儿子成为人才,省吃俭用供黄培松到私塾读书。培松从小读书勤奋,顺利通过县学的考试,被录取为生员。但后来多次参加府试皆落榜。父亲见他身体魁梧,力气过人,便劝说培松弃文习武,发挥自身的优势,学习武艺来求取功名。培松听从了父亲的话。

村里的人知道这个消息后议论纷纷,有富户鄙视地说:“穷人就无富贵命,再打拼也无用,豆豉脯勿会发芽!”这句话最难入耳,但也越发坚定了黄父让儿子练武的决心。黄培松确定奋斗目标后,就坚持向前走,“豆豉脯勿会发芽”这句话对他有着鞭策的作用。后来,他获得了武生员的身份(也称武秀才),初露锋芒。光绪二年武科乡试,黄培松荣获第二名武举人。光绪六年,黄培松上京赴考,高中武进士第一名,名列榜首。在最终的武殿试时,黄培松的表现更加出色,光绪皇帝钦点其为武状元,由皇后当面簪花。

黄培松衣锦还乡时,乡里杀猪宰羊祭祖宴请武状元。黄父端出一盘炒豆芽,并高声对众人说:“这豆芽是用豆豉脯发的,大家相信吗?”众人说:“相信相信,豆豉脯会发芽!”黄父接着说:“其实豆豉脯是煮熟发酵晒干的东西,怎能发芽呢?我儿子黄培松根本不是豆豉脯,而是绿豆,当然会发芽!”

从此,“豆豉脯勿会发芽”就成为泉州俗语。

煎堆补天

“煎堆”是一种食物,以“米粉或面和物于油内煎之”(《泉州府志·风俗》),味道香美,很受人们喜爱。泉州民间有“煎堆,可以补天”的说法。一般在端午节前,泉州地区便进入雨季,因为雨水连绵好几日,民间传说此时的天穿了一个洞,需要及时补上。而软绵绵、黏糊糊的煎堆,在品貌上似可做补天之用。加上民间在端午这日煎堆后,雨天大多能神奇结束,故百姓们将端午煎堆的惯例传承下来,成为一种有趣的食俗。

品泉州方言魅力

悟其深厚的内涵

栏目介绍

道之卓尔,俱在吾人。——李贽

我校卓吾文学社发起活动。设置“朗读者”和“阅读者”两个栏目,欢迎全校师生、家长朋友们踊跃参与,共享阅读的乐趣。

参与方式

请将以下内容发送至投稿信箱:lcsxzhuowu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yp/17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