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铭医轩栀子豉汤之ldquo虚烦r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生姜五两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这三条放一起讲。建议大家先把第76条第一句括出来,我考虑这是后人对这一条的二次发挥,在《康治本》里是没有这句的。往下我们对照77、78条一起看。 根据“心中懊憹”“烦热胸中窒”“心中结痛”这三个类证,可以看出栀子豉汤的病位在胸中,集中在食管、呼吸道、心包等附近的区块内出现了炎症。因为有炎症,患者就会难受,甚至会“反覆颠倒”“不得眠”。因为这个区域比较模糊,说胃不像胃,说心脏也不像心脏,有的患者很难受却又说不出是什么感觉。条文里的“虚烦”不要以为是因虚而烦,这里的“虚”,是相对于阳明里实热之“实”而言的,它们都是实热证,只不过一个是无形之炎症,一个是有形之实热积聚(承气汤证、陷胸汤证等)。 我姥姥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她平素就是典型的泻心汤证,心下痞得很,患有胃窦炎。有一次犯病觉得从胃口到心脏附近都异常难受,但又说不出来什么感觉(心中懊憹),连续两三天,症状越来越重,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苏合香丸减味方)症状依然不减,说胀不胀,说疼也不疼,犯病前肩凝特别厉害(气上冲),并且伴有失眠(虚烦不得眠),口干口苦,两眼灼热,发病时浑身出虚汗,喘气也费劲(剧则烦热胸中窒)。电话里跟我形容也说不清楚,去医院急诊什么也没查出来,回来又接着犯,家里人也都跟着干瞪眼着急。我当时就明白了,同时考虑到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胸满烦惊”,开了一张方: 肉桂25g,桃仁15g,白芍15g,北柴胡根20g,生旱半夏15g,云茯苓30g,生甘草10g,干姜15g,生栀子15g,淡豆豉15g,黄芩15g,黄连5g,厚朴15g,枳壳10g,大枣20g。5剂。 喝完2付,病也不犯了,整个人舒服了许多。考虑到姥姥之前犯过好多次,我又单独给她开了应急泡水冲服的散剂:肉桂10g,生甘草5g,生栀子5g,淡豆豉5g。 告诉她一旦出现肩凝、胸闷、眼灼热等类似于“气上冲”的表现,并且伴有明显失眠和便秘时,就赶紧冲服顿服。之后一直在我家住着,再也没犯过。 这种病说怪也不怪,我是没少见,西医叫作神经性心悸亢进症或者神经性心绞痛,一旦牵扯“神经”,医生也就没招儿了。无独有偶,我舍友老郭的姥姥也曾经犯过。去年大约考试周的时候,我们通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tp/16653.html
- 上一篇文章: 小通草的功效与作用
- 下一篇文章: 英红九号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