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伤寒论》——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方名,方子由栀子和淡豆豉组成,栀子豉汤由栀子、淡豆豉组成,剂量比值1:1。栀子苦寒,入心、肝、肺、胃、三焦经,清热除烦,淡豆豉辛甘微苦、寒,苦而不燥,寒而不凝,发汗不伤阳,透达不损阴,解郁除烦化滞而无凉遏之弊。

在《伤寒论》中涉及到栀子豉汤的原文有6条,分别是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8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条:“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其中我们今天主要来浅析第条原文“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这条论述的是阳明上脘有热的证候和治法,阳明病指的是阳明的经表之证,外有热而手足温,是阳明的经表有邪,阳气受阻,温也是热的意思,不凉而热。这样就应该清透阳明的经表之热,此时泻下是错误的。如果医生用了泻下之法,阳明经表之热就会趁着误下这个时机而内陷。这种经热入内,和水互相凝结,就会构成结胸证;如果不发生结胸证,只是热郁在上脘,就心中懊侬,饥不能食,经邪就要往腑里来了。

胃的上脘有热,热气上熏,所以就不能食,而且还但头汗出。“但”有局限的意思,只是头部汗出,其他无汗,这是热邪上熏,不能够外达,和阳明病的中焦燥热外越的濈濈汗出、手足汗出不同。阳明病是以汗出为准的,像这样但头汗出的,一个是热郁,热在上焦还没在中焦,所以汗就不能周身而出,只能限于头部。热邪蕴于在胃脘,动犯于胸膈,不能食而头汗出,心中懊无可奈何。栀子豉汤能够宣透胃上脘的邪热,既能清又能透。因为有豆豉,根据柯部伯的见解,凡是已经到上脘懊侬的证,吃了栀子豉汤是必吐的。这一吐,其石者因而越之,就把上脘之邪吐出去了。也是火郁则发之,邪气就解了。

参考文献:栾金红,赵龙刚.《伤寒论》栀子豉汤浅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19(85):+.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tp/15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