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我们总爱说五谷杂粮,如果我问大家五谷是哪五谷?您可以马上答出来吗?

答案是稻、黍、稷、麦、菽;稻是稻子,黍是黄米,稷又称粟,各种颜色的小米,麦是麦子,这个菽啊,草字头下面一个叔叔的叔,豆类的总称,古语云:“菽者稼最强。古人所说的“菽”,就是我们餐桌上的大豆。我们知道大豆营养价值很高,豆腐、豆浆等豆类制品也是中国人喜欢的食物之一。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将黄豆发酵加工,炮制出来的淡豆豉还是一味治病良药。

No.1

它是这样的黄豆

黄豆味甘、性平,能健脾利湿、益血补虚、解毒,可用于脾虚气弱、消瘦少食、贫血、营养不良、湿痹拘挛、水肿、小便不利等。

黄豆虽不是一种药,但其富含异黄酮,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可降低血中胆固醇,预防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可以美容等。另外,黄豆内含亚油酸,促进儿童神经发育。

黄豆性偏寒,胃寒者和易腹泻、腹胀、脾虚者以及常出现遗精的肾亏者不宜多食。另外,黄豆不可生吃。

No.2

中药淡豆豉

黄豆虽不是药,但黄豆(也包括其他的大豆)成熟种子发酵加工,炮制出的淡豆豉则是一种可以治病的中药。

淡豆豉味苦、辛,性凉,归肺、胃经,有解表,除烦,宣郁,解毒的功效,用于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

对于淡豆豉的功效,古医书中也有记载。《名医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急,两脚疼冷。”本草纲目中则有“豆豉具开胃增食、消食化滞、发汗解表、除烦喘等疗效”的记载,《食疗本草》中则有“能治久盗汗”的记载。

No.3

淡豆豉与豆豉

提到淡豆豉我马上就想到了豆豉,它是中国汉族特色发酵豆制品调味料。很多老人家里都会自制。以黑豆或黄豆为主要原料,利用毛霉、曲霉或者细菌蛋白酶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质,达到一定程度时,加盐、加酒、干燥等方法,抑制酶的活性,延缓发酵过程而制成。它的种类也很多,黑豆豉,黄豆豉等等,豆豉作为家常调味品,烹饪鱼肉时可以解腥调味。

淡豆豉和豆豉一字之差,但差别巨大

淡豆豉是一种很重要的中药药材,它的炮制非常复杂讲究。《本草纲目》记载:造淡豉法,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内淘净,水浸一宿,沥干蒸熟,取出摊席上,候微温,蒿覆。每三日一看,候黄衣上遍,不可太过。取晒簸净,以水拌干湿得所,以汁出指间为准,安瓮中,筑实。桑叶盖,厚三寸,密封泥,于日中晒七日,取出,曝一时,又以水拌人瓮。如此七次,再蒸过,摊去火气,瓮收筑封即成。这是古医书原文,通俗的说:

1.先把黑豆洗干净,然后放入煎好的药液中,让豆子充分吸收药液;

2、把喝足了药液的黑豆放入蒸锅内蒸透,取出,稍晾;

3、稍晾后放入容器内,用药渣覆盖好,让豆子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闷至发酵;

4、经过发酵,已经长满了黄衣;

5、除去药渣,用水搅拌,洗净豆子;

6、洗净好的豆子再次进行发酵,发酵时间为15天左右,然后开始蒸晒;

7、把发酵好的豆子取出来,进蒸锅蒸一下;

8、蒸好的豆子取出,放在阳光下晒干,即可。

淡豉制法,除上述加工法而外,还可用其它药物炮制。如:佩兰、苏叶、藿香、麻黄、青蒿、羌活、柴胡、白芷、川芎、葛根、赤芍、桔梗、甘草等煎取药汁,然后用药汁煮豆;或将药物研成粉末同煮熟的大豆拌和,然后闷置发酵等不同的加工方法。

No.4

淡豆豉药膳方推荐

豆豉葱白豆腐汤

用料:选大豆腐克、淡豆豉10克、葱白20克,盐适量。

做法:葱白洗净,切5厘米长的段,淡豆豉洗净,大豆腐切成2厘米厚、5厘米长、3厘米宽的片,用平锅略煎后放入汤锅中,加入淡豆豉,再加清水0毫升,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煮约15分钟,加入大葱段,再煮10~15分钟,加适量的盐调味即可。可随意喝汤吃豆腐。

此汤有发散风寒,芳香通窍的作用。风寒感冒者,如有头痛、鼻塞、流清鼻涕、打喷嚏、咽痒咳嗽、怕冷等症状者,可服用。

注意:胃虚易呕者慎服。不宜复用汗吐之药。

淡豆豉的有趣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罗定有一位财主特别喜爱煮黄豆吃,每天都要煮上一锅。有一次,煮好豆后,一家人突然都因急事外出,几天后才回来。回家后,财主第一件事就想起了那锅煮好的黄豆,岂料揭开锅盖,锅里的豆已长满一层白毛。财主看到连连搓手说:“可惜、可惜。”老婆却毫不介意,骂他:“有什么好可惜的,不就是一锅臭豆?值不了两文钱,扔了算啦。”

财主还是有点可惜,碰巧有一位乞丐来行乞,财主一看大喜,不如把生了白毛的豆施舍给乞丐,既得了乐善好施的名声,一锅豆又不用扔了可惜,便将长满了长毛的黄豆全部给了这位乞丐。乞丐看到财主突然施舍了一锅煮熟的豆给自己,虽然隔了几天颜色有点怪怪的,但可以几天不用饿肚皮了,将豆洗干净,并凉晒干后,加盐用一个瓦罐装好并盖严备用。正好附近举办蘸会(庙会),一连几天,乞丐乞讨得不少饭菜,顾不上吃这些煮豆。庙会结束后,他打开缸盖,顿觉一阵芬香扑鼻,熟豆变成了有香味的豆,豆的底下还有一层乌黑的油,味道还挺鲜美。他拿了这些淡豆豉到财主的厨师那里,叫他尝一尝味道,故意问他:“大师傅,你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厨师抓了一把放在口中嚼了嚼后觉得味道不错,并用这些淡豆豉配了几道菜。财主品味后,连连赞好,于是留乞丐在他家做长工,专门制作淡豆豉,便问乞丐这些是什么东西。乞丐想起财主故意把变霉的豆施舍给自己吃,心里有点气,故意说,这是豆屎。乞丐本来缺牙说话发音不足,屎与豉的发音本来相差不大,厨师一听乞丐说是“淡豆豉”,名称不错,连连点头“淡豆豉,好!好!”,后来这位乞丐在财主家干了几年,积了点钱,自己办了个淡豆豉作坊,专门制作淡豆豉出卖。这只是一种传说,听听就行。

淡豆豉享有盛名是明清两代的事,而淡豆豉的制作却可以追溯到更遥远的年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已将它入药。淡豆豉的制作,要经过发酵、洗涤和蒸晒的过程,普通家庭亦可以制作。淡豆豉的制作发明权属于谁,历来未有记载,大概是因为它是一位乞丐的发明,不为文人所重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tp/13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