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解中药之淡豆豉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药性解中药之淡豆豉 讲者:孙洁编辑:东旭 ·图1·淡豆豉 今天我们来讲淡豆豉。淡豆豉是大豆它的成熟种子,经过加工发酵以后做的。淡豆豉这个东西,全国各地都有。但是首先我们强调这个大豆不是我们现在说的蚕豆,而是黄豆。 就像是很多中国传统食物一样,淡豆豉是各地都产,而且各地的口味都不一样。我前两天去成都,我们同行的有个小姑娘就一定说要去吃成都的臭豆腐。另外一个同伴就阻止她说,臭豆腐有什么好吃的。她说了一句话非常有道理。她说呀,全国各地的臭豆腐口味都不一,虽然都是臭的,可臭的风格不一样。 淡豆豉也有一股味道,好之者如珍馐,恶之者如鸩毒。我前段时间给病人开的方子里有淡豆豉,病人就吃不下去。他说怎么有股怪味啊?我说是不是闻起来像酱的那个味道?他说,对对对就是这种味道。 那为什么叫淡豆豉呢?这个“豉”就通“嗜”,嗜好的“嗜”。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乃可甘嗜也”。就是说这个大豆经过加工以后,五味调和,味道好的不得了,让你吃的停不下来。 那为什么要叫淡豆豉?淡豆豉是跟咸豆豉、甜豆豉相区别的。我刚才讲了全国各地的做法都不一样,我们入药的这个豆豉是不要既不要加糖,也不要加盐的,既不能是咸豆豉,也不能是甜豆豉,就是原味,所以叫做淡豆豉。 即使如此,因为加工方法不一样,对于淡豆豉的性味也还是有影响的。我们教科书上呢,一般是把它列到了辛凉解表药里面,所以它这个药性是辛、甘、微苦而寒,它是寒性的。但是有些地方的加工方法做出来的淡豆豉,它就辛甘微苦而温。这主要是跟加工淡豆豉用的辅料有关系。我们现在一般说的淡豆豉就还是把它的四气定为寒。为什么呢?因为张仲景有个非常有名的方子,栀子豉汤。里面用淡豆豉来清透的,那很明显它一定是寒的。 ·图2·中药淡豆豉 即使如此,因为加工方法不一样,对于淡豆豉的性味也还是有影响的。我们教科书上呢,一般是把它列到了辛凉解表药里面,所以它这个药性是辛、甘、微苦而寒,它是寒性的。但是有些地方的加工方法做出来的淡豆豉,它就辛甘微苦而温。这主要是跟加工淡豆豉用的辅料有关系。我们现在一般说的淡豆豉就还是把它的四气定为寒。为什么呢?因为张仲景有个非常有名的方子,栀子豉汤。里面用淡豆豉来清透的,那很明显它一定是寒的。 淡豆豉的药性特点是辛、甘、微苦而寒,归肺胃二经。 辛寒以入肺,当然就能够疏散表热。但是这个疏散表热力量强不强呢?必然是不强的。它是个食物啊,食物怎么可能有很强的偏性呢?这是第一个理由。第二个,不同的地方加工的淡豆豉,它的寒温四气都可能会有区别,你说它寒性能寒到哪里去?所以它疏散表热的力量不是特别强。 但是它有特点,它善于透,因为它是辛寒,它是有一个透的作用在里头。而正因为淡豆豉的寒热偏性弱,所以寒热均宜。寒证也可以用它,热证也可以用它。主要是用它来透发,配葱白能够散风寒,配薄荷就能够疏风热,道理就是在这个地方。比如说非常有名的葱豉汤,就是葱白配豆豉,治疗风寒感冒初起。比方说银翘散里,就有用到淡豆豉。因为淡豆豉有清透的作用,所以它能够除烦。配上栀子这样的苦寒药以后,栀子清热,它来清透,就善于治疗胸膈之间的虚热引起的烦闷。张仲景说是“心中懊憹”,就是心里莫名其妙的烦,卧立不安的这种反应。我们现在看到这种热证,没有明显的跟痰湿、水饮瘀实等等这样有些有形实邪相结合的热证,这就是张仲景所谓的虚热证。虚热不是我们现在讲的那个阴虚则热的那个虚热,这个虚热指的是没有跟有形实邪相结合的热。很多病人他这个莫名其妙的这个心烦,也没有见到阴虚或其它实热的症状,你用栀子加豆豉效果都是不错的。有的时候如果这个人他的这个热邪不重,或者是本身他就有这个脾胃的虚寒打底的,那不敢用栀子,单用豆豉也是可以的。·图3·黄豆原料 淡豆豉的功效很简单,就是解表除烦。严格意义上说就是清透。因为淡豆豉解表的力量是很弱的。那我这么说啊,有些人肯定是会提反对意见的,为什么呢?因为有的人认为淡豆豉在制作的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辛温药,所以它本身解表的作用就强起来了。因为它实际上里面已经有辛温药了。有些老师不认同,那就看这豆豉是怎么做的。比方说有些地方的豆豉是辣的,肯定就是一个发表力量强的药了。不过,我们讲的是淡豆豉,不是辣豆豉,所以这些观点也并不相互矛盾。 稿约:“从头学中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ly/17187.html
- 上一篇文章: 宫颈炎与宫颈癌
- 下一篇文章: 素正堂药食同源功效详细介绍药食同源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