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泳池里学游泳,

在临床上学经方。

——尤虎

如果尽可能只开伤寒金匮中的经方,

遇到各类病人怎么办?

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医案

患者:曹×,女,52岁。

初诊:年1月6日。

主诉:间断呕吐3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伴进食后哽咽感,呈进行性加重,曾在当地社区诊所口服中药治疗(具体不详),病情改善不明显,2个月前医院查电子胃镜示:贲门胃体小弯前侧后壁可见溃疡状新生物,边缘隆起,边界清楚,病变长5~6cm,上界至齿状线1cm。病理示:腺癌。

住院予以患者入院后给予LFP方案化疗1个疗程,期间结合钺–腔内放疗cGy/6次,并配合应用抑酸、止吐治疗。

患者呕吐症状缓解,仍时有呕吐,且自觉胸骨后烧灼痛,胃脘部胀痛,纳呆、乏力,抵触西医治疗,拟接受中医药治疗,遂慕名来我院门诊就诊。

现患者时有呕吐,伴胸骨后烧灼痛,胃脘部胀痛,乏力、纳呆,口干、口苦,畏寒,二便尚调。

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

二诊:年1月26日。

服用上药20剂后,患者呕吐症状明显好转,仍觉胸骨后及胃脘部疼痛感,纳食增加,口干、口苦、畏寒等症状减轻,二便尚调。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三诊:年2月25日。

患者呕吐症状消失,饮食不节或情志不畅后胸骨后及胃脘部隐痛不适,一般状况尚可,后加减服用中药2年余,半年复查胃镜一次,一般状况良好。

…………………………………………

一、病机分析

热实(虚)冲。

气虚:胃癌放化疗后;纳呆;乏力;

阴虚:口干;

湿:苔厚腻;

热:胸骨后烧灼痛;口苦;苔黄;

寒:畏寒;

滞:间断呕吐;胃脘部胀痛;脉弦;情志不畅后胸骨后及胃脘部隐痛不适(三诊)

瘀:舌质暗红;胸骨后及胃脘部疼痛感(二诊);

积:电子胃镜示:贲门胃体小弯前侧后壁可见溃疡状新生物,边缘隆起,边界清楚,病变长5-6cm,上界至齿状线1cm;病理示:腺癌;脉滑;饮食不节后胸骨后及胃脘部隐痛不适(三诊)。

二、方证分析

经方

1、原文: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黄连、炙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

2、原文: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栀子、淡豆豉。

3、原文: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附方)

《外台》茯苓饮:茯苓、人参、白术、枳实、橘皮、生姜。

4、原文: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旋覆代赭汤:旋覆花、人参、生姜、代赭石、大枣、炙甘草、半夏。

5、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甘草、枳壳、柴胡、芍药。

6、原文: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第六18)

大黄?虫丸:大黄、黄芩、甘草、桃仁、苦杏仁、白芍、生地黄、干漆、虻虫、水蛭、蛴螬、土鳖虫。

选药:大黄、黄芩、甘草、桃仁、白芍、生地黄、土鳖虫。

减药:苦杏仁无咳嗽表现,且已有旋覆花、代赭石降气;干漆、虻虫、蛴螬以上药物药房不常备;水蛭破血较强。

时方

1、清·吴仪洛《成方切用》:(又名茱连丸)治肝胆郁火,左胁作痛,或胸胁痛不可忍,吞酸吐酸,筋疝痞结,酒湿发黄。(肝火盛则胁筋疝但得)黄连(六两姜汁炒)、吴茱萸(一两盐水泡),水丸。

左金丸:黄连、吴茱萸。

2、《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产后心腹痛欲死,百药不效,服此顿愈。

失笑散:蒲黄、五灵脂。

3、《太平圣惠方》录自《袖珍方》卷二:“热厥心痛,或作或止,久不愈者。”

金铃子散:川楝子、延胡索。

4、止痉散:止痛;抗癌;防复发;防转移。

止痉散:全蝎、蜈蚣。

5、陈修园《时方歌括》:“心口痛,服诸药不效者,亦属气痛”。

百合乌药汤:百合、乌药。

三、综合处方结论

热实(虚)冲。

气虚:胃癌放化疗后;纳呆;乏力。

——人参、白术、炙甘草、大枣。

阴虚:口干。

——百合。

湿:苔厚腻。

——生姜、干姜、半夏。

热:胸骨后烧灼痛;口苦;苔黄。

——黄连、栀子、大黄、黄芩。

寒:畏寒。

——桂枝。

滞:间断呕吐;胃脘部胀痛;脉弦;情志不畅后胸骨后及胃脘部隐痛不适(三诊)。

——吴茱萸、柴胡、枳壳、橘皮、川楝子、旋覆花、代赭石、乌药。

瘀:舌质暗红;胸骨后及胃脘部疼痛感(二诊)。

——白芍、蒲黄、延胡索、桃仁。

积:电子胃镜示:贲门胃体小弯前侧后壁可见溃疡状新生物,边缘隆起,边界清楚,病变长5-6cm,上界至齿状线1cm;病理示:腺癌;脉滑;饮食不节后胸骨后及胃脘部隐痛不适(三诊)。

——五灵脂、淡豆豉、茯苓、土鳖虫、全蝎、蜈蚣。

注:人参畏五灵脂,故可酌情使用。

四、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处方思路

诊断:呕吐病(浊毒内蕴证)。

治法:化浊解毒,和胃降逆。

方名:化浊解毒2号方。

处方:白花蛇舌草15g、半边莲15g、半枝莲15g、姜半夏9g、黄连12g、炒白术9g、炒鸡内金15g、代赭石30g、旋覆花15g、延胡索15g、白芷12g、三七粉4g(冲服)、川牛膝15g、泽泻9g、全蝎9g、蜈蚣2条。

20剂,水煎服。

医嘱:清淡饮食,少量多餐,忌辛辣油腻之品,条畅情志。

二诊:年1月26日。

服用上药20剂后,患者呕吐症状明显好转,仍觉胸骨后及胃脘部疼痛感,纳食增加,口干、口苦、畏寒等症状减轻,二便尚调。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方名:化浊解毒2号方加减。

处方:白花蛇舌草15g、半边莲15g、半枝莲15g、姜半夏9g、黄连12g、炒白术9g、炒鸡内金15g、代赭石30g、旋覆花15g、延胡索20g、白芷12g、三七粉4g(冲服)、全蝎9g、蜈蚣2条。

30剂,水煎服。

三诊:年2月25日。

患者呕吐症状消失,饮食不节或情志不畅后胸骨后及胃脘部隐痛不适,一般状况尚可,后加减服用中药2年余,半年复查胃镜一次,一般状况良好。

原按:胃癌在中医中可以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寒、浊毒内蕴、胃热伤阴、气血双亏、痰湿蕴结等多种类型,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不是单一证型单纯出现,而是几种证型并存或是虚实并见,寒热错杂,因此临床治疗时应去伪存真,辨清证型虚实寒热,四诊合参,以对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治疗。

本例患者病例特点比较典型,以呕吐及胸骨后及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患者浊毒内蕴久之导致正气亏虚,致正虚邪实之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一方面活血化瘀消瘤以祛邪,另一方面益气健脾以扶正,攻补兼施,既能使邪气外出,又能不使患者正气益虚而加重,且能促使邪气透发。调整机体整体状态,阴阳平衡,患者应用后病情明显好转,未发生正虚邪恋等证。

值得一提的是本患者是典型的真寒假热,虽有畏寒症状,但舌脉均为浊毒内蕴之象,是因为浊毒内阻,清阳不能敷布所致,而不是真正的阳虚证,所以临床辨证一定要慎之又慎,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五、用经方思维解读国医大师处方思路

气虚:胃癌放化疗后;纳呆;乏力。

——人参、白术、炙甘草、大枣。

——炒白术。

阴虚:口干。

——百合。

湿:苔厚腻。

——生姜、干姜、半夏。

——姜半夏、泽泻、白芷。

热:胸骨后烧灼痛;口苦;苔黄。

——黄连、栀子、大黄、黄芩。

——黄连。

寒:畏寒。

——桂枝。

滞:间断呕吐;胃脘部胀痛;脉弦;情志不畅后胸骨后及胃脘部隐痛不适(三诊)。

——吴茱萸、柴胡、枳壳、橘皮、川楝子、旋覆花、代赭石、乌药。

——代赭石、旋覆花。

瘀:舌质暗红;胸骨后及胃脘部疼痛感(二诊)。

——白芍、蒲黄、延胡索、桃仁、川芎。

——延胡索(二诊加量)、三七粉、川牛膝。

积:电子胃镜示:贲门胃体小弯前侧后壁可见溃疡状新生物,边缘隆起,边界清楚,病变长5-6cm,上界至齿状线1cm;病理示:腺癌;脉滑;饮食不节后胸骨后及胃脘部隐痛不适(三诊)。

——五灵脂、淡豆豉、茯苓、土鳖虫、全蝎、蜈蚣。

——白花蛇舌草、半边莲、半枝莲、炒鸡内金、全蝎、蜈蚣。

注:人参畏五灵脂,故可酌情使用。

学习散打,拒绝花架。

苦练内功,专注实战。

——尤虎

尤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jb/16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