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山这水这热土一一雕刻母亲的模样美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用情感记录儿时记忆里的晨钟暮鼓,在时光里打磨古堡石板路上的深深车辙。“这山这水这热土一一雕刻母亲的模样”今天走近你,让故乡,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 腊八飘香 作者:毕俊厚 跨过腊月,年味日益浓了起来。对于过年,各地有各地的过法,走胡地随胡礼,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归根结底,其目的都是为了辞旧迎新,对来年心怀美好的愿望和向往罢了。 在我们口外这一带,从腊八开始,就奏响了新年的序曲。腊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喝粥,图的是来年的吉祥和红红火火。吃过早饭,一家人围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开始准备腊八粥的原料。小米,黄米,大米这些物料自然不能或缺。莜麦,大麦,红小豆,芸豆这些却像皇帝老儿娶媳妇一样,必须经过精挑细选,一粒粒的过手。这样的做法除了排查参杂物外,也意味着对腊八这一天的庄重,含糊不得。更重要的却是一家人一边捡着豆子,一边乐乐呵呵地唠嗑。其情其景,却也洋溢着节日的温馨和团圆的幸福,其乐融融啊。 万事齐备,浸豆子却是个慢活,急躁不得。先把红芸豆和一些杂七杂八的豆子冲洗干净,就可以入锅了。我们这里对腊八粥有个讲究,浸豆的时候要七通火。也有的人家,柴不来水不去,为一顿腊八粥烧掉几捆柴禾心疼,在下豆之前,往锅里放一小撮碱面,为的是豆子快烂。这样虽然可以少费一些柴禾,却破坏了腊八粥的营养成分。当然,我们家当时没有考虑到营养这个概念,只是味道却总有一股子碱味。怪怪的。母亲说,一年只有一个腊八,费点事,让孩子们好好解顿馋。我们乐不可滋地伸出拇指夸母亲。这个时候母亲总是笑呵呵地说,我才不上你们几个小鬼头的当呢。还是省事些好。嘴里说着,手里由不得还是给我们熬了原汁原味的腊八粥。 头火急,二火慢,三火四火要间断,这样熬出来的腊八粥味道纯正,粘乎乎甜丝丝,润肠益脾,入口即化,全然不是利汤寡水,淡而无味的样子。一筷子下去,丝丝缕缕,沾连不绝。 过去,家里穷,买不起块煤,只能用柴火熬粥。每年母亲在临近腊月都要备足柴禾,一捆捆一垛垛整整齐齐哨兵似得码在南墙根,单等过年的时候急用。母亲先抱一捆粗木棍到灶间,其时风箱急促,灶火熊熊,火光像晚霞一样映红半个屋子,映红母亲消瘦的脸庞。她不断地往灶膛里穿木棍,一边拉着韛拐,有时,老天忽然变了风向,一股烟火像火龙一样破膛而出,熏的母亲眼流生泪,满头满脸都是灰土,眉毛头发野火春风般熏黄燎焦。母亲却不急,也不恼火,尴尬地冲我们几个笑笑,继续烧水。功夫不大,锅里水花四溅,咕嘟咕嘟地翻腾起来,豆子们欢呼雀跃,像一群小鱼活蹦乱跳着。待大火过后,咕嘟声逐渐平息,只有断断续续的蒸汽沿锅盖四周时不时地弥漫着,偶尔听到“噗嗤,噗呲”声响,那是豆子们吃足了水分,胀破了肚皮。接着是二通火。这次母亲穿木棍的速度明显放慢,一根一根的穿,火光忽明忽暗,幽幽地照在母亲微笑的脸上。 母亲长一韛短一韛慢悠悠地拉着风箱。拉着,拉着,就眯瞪了。一个失惊猛地醒来,依旧慢条斯理地拉。往复七个来回,母亲站起身,展展腰板。抽开锅盖,一锅红艳艳的汤汤水水荡漾着,散发出豆香。母亲将淘洗好的大米小米依次倒入瓢内,用一个勺子舀汤。瓢在手里把持着,母亲用手腕一个漂亮的旋动,汤和米转动起来,然后慢慢倾斜,米随转动的水势,像一条红色的瀑布,撒入锅内。反复几次,瓢里的米一粒不剩的全部流进锅里,而沙子却独独留在瓢内。我由不得想起欧阳先生的《卖油翁》,惊叹母亲娴熟的厨艺。最后入锅的是透着喜气,圆圆的,被水浸泡后舒展了皱纹的红枣。母亲将锅盖重新盖好,捂严,往灶里填几把柴火,一小会的功夫锅内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急吃白脸地又活泛起来。就这样,温火烧了三遍,一锅香喷喷,透着日子的红火和甜蜜的腊八粥终于熬好了。我们姐弟四个饕餮一般,好一顿美餐啊! 晚饭过后,母亲收拾碗筷,我们姐弟四个的任务是剥蒜皮。姐姐多分几头,妹妹小,她只有一头蒜的任务。腊八蒜是有说法的。听母亲说,只有腊八这天腌制的蒜才有杀菌,消炎,抗感冒的功效。把这些蒜剥皮洗净,放到一个个罐头瓶内,用老陈醋淹上,盖上盖子。几天后,这些白白净净的蒜,开始慢慢变绿,由浅到深,由淡绿到深绿,半个月后,通体透着浓绿,像一枚枚玉石,内外一致,诱惑着人的胃口。大年初一那天,打开瓶盖,一股扑鼻的蒜香味,直入骨髓,从童年一直馋到现今,无法忘记。 多少年过去了,这种本真的味道却丢失了不少,人们已习惯了现在的快捷生活。这种纯粹的味道被街市乌七八糟的化学品冲的七零八落。而留在我心底的腊八粥腊八蒜,那种特有的味道,依然清香,依然甜在心底,此生难以忘怀。 作者简介: 毕俊厚,男,祖籍河北沧州。年生于河北张家口坝下山区。系河北作家协会会员。张家口文学院签约作家。作品刊发《中国诗歌》《文学月刊》《绿风诗刊》《诗选刊》《香稻诗报》《延安文学》等期刊及民刊多种。 小蔚儿编辑很辛苦,您喜欢就点个zan再走呗! 蔚县网信办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dougua.com/ddqjb/4210.html
- 上一篇文章: 农村夫妻收养弃婴18年,女孩考上名牌大
- 下一篇文章: 最全天津特产,别说你不知道哦